在古代紙張出現之前,古人是如何來確保運送的文件保密呢?在國外,人們常會用到“火漆”,而在中國,則是封泥。上世紀90年代,在西安漢長安城相家巷村一個古代廢棄的淤泥坑中,數以千計帶有文字痕跡的“泥坨坨”橫空面世,別小看這些泥坨坨,可都是秦代的封泥。
那么,被考古專家譽為“秦代文書封緘制度的結晶”、“秦朝中央的檔案館”,其價值媲美秦兵馬俑、湖北出土的秦簡,對研究秦歷史具有極高價值的秦封泥是如何被發現的?近日,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曾將600多枚秦封泥交獻給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的收藏愛好者閻小平,揭開了一段塵封往事。
為了收藏封泥花掉了所有積蓄
秦時在文書或物品拆封處,用印章拓在泥上留下封泥固定,防私拆保安全。小小的秦封泥成為了解秦歷史的“指南針”,意義重大。2015年2月9日,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館藏秦封泥中首批100枚被定為國家等級文物。其中,“右丞相印”等5枚為國家一級文物。18年前交獻出這批秦封泥的閻小平也來到了現場,他笑著說:“交獻文物,我沒后悔過!
這是自交獻秦封泥以來,閻小平第一次公開接受媒體采訪。閻小平說,他喜愛收藏,在相家巷的村民手里發現了這種帶字的封泥后,當時很想看看這些封泥有多少種,就收藏了很多。
或許你不知道,當年秦封泥是一文不值的“辦公垃圾”。印章拓到紙上是從唐代開始,之前都是拓在泥上。因此,秦時印章拓在竹簡文書或各種物品上,留下了封泥。收到的人拆封完后,大量封泥被當成辦公垃圾焚燒。泥土制成的它們,一部分燒成了陶保留了下來。直到上世紀90年代,秦封泥逐漸被發現,并大量在漢長安城遺址內的莊稼地里被翻出。那時,酷愛收藏的閻小平在西安一家工廠當工人,誤打誤撞發現了秦封泥!耙婚_始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價值,就想收齊它!彼幻稄膸资綆装僭坏,幾年間就收藏了幾百枚。
為了收藏封泥,閻小平搭上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和每月的工資。1995年初,得知市場上有人在收購封泥,閻小平思前想后,決定將自己收藏的封泥交到陜西本地的文博機構!爱敃r就找了在一家文博單位任職的朋友,在看了東西后,那位朋友覺得價值不大,拒絕接收!睆哪且院,閻小平心里沒了底,再見到“泥坨坨”就不敢花錢收藏了,萬一都砸在手里咋辦?
終于遇到了“識貨的”
說起秦封泥,除了閻小平,自然繞不過去兩個人,路東之和周曉陸。
“1989年,路東之從西北大學畢業后開始癡迷收藏,我和他大概是在1995年認識的!遍愋∑交貞。路東之常來西安尚樸路附近的集郵市場轉悠“收貨”,收藏圈子里的人送他綽號“小北京”,有一段時間,他到處打問誰手上有封泥。有一次,閻小平在市場門口認出了路東之,便主動走上前搭訕,詢問是否還收那些“泥坨坨”。
“大的還是小的?圓的還是方的?”路東之簡單的一句話,讓閻小平覺得找到了識貨的。
“咱只是愛好,對著上面的字兒一竅不通,這些封泥應該給懂它的人去收藏、研究。”此后,閻小平將自己收藏的一部分封泥轉給了路東之。
“此前,我收藏的都是漢封泥,當第一眼見到秦封泥,我心中的靈犀被撞動了,我為殘存在泥塊上邊精微細膩的簡痕、絹跡和繩孔以及兩千多年前先民團泥封簡時留下的指紋手印而深深地驚奇與感動。我認定它們不但是真的,而且是比以前所獲得的封泥更早,也更好。”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路東之坦言,從第一眼看到秦封泥起,沒有一絲的懷疑,有的是驚奇,是感動。
在隨后的很長時間,封泥的收藏對路東之而言,可謂寂寞之旅。當封泥入藏千余方時,面對如此珍貴而巨大的先民遺產,路東之感到了沉重的責任。在對這批封泥初步整理了目錄后,路東之攜帶部分實物找到西北大學周曉陸先生。從此,周先生和路東之一起開始了后來被稱為“秦文化史上又一次重大發現”的封泥研究。“屬邦工丞”和“屬邦工室”封泥最早引起他們的關注。西漢第一個皇帝是劉邦,在那樣嚴格避諱的時代,劉邦當皇帝后,“邦”字是不可能在漢代使用的。那么就該是比漢早的秦代嗎?這一猜測令他們興奮、激動,也有點疑惑,畢竟秦朝僅有短短的十五年。
“咸陽丞印”“參川尉印”“四川太守”“廢丘丞印”“頻陽丞印”“陽陵禁丞”“華陽丞印”“中車府丞”“具園”等只可能屬于有秦一代的內容被他們緩慢地釋讀、猜譯出來。這些秦封泥成了“標準器”,其特征推廣到對更多封泥的確認上。隨著研究的深入,更多的證據證實這一大批秦封泥發現的意義重大。他們的“秦封泥研究課題”由西北大學上報國家教委,很快成為“通過國家教委九五期間學術考古十大選題”之一。同時,由西北大學主持召開了首次秦封泥學術研討會,這個研討會轟動了秦漢史學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6698.html
相關閱讀: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百里奚
過秦論-賈誼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