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群是“車千乘、騎萬匹、帶甲百余萬”的真實秦軍的縮影。兵馬俑的發現也為歷史學界、軍事界揭示了昔日秦王朝軍事狀況的冰山一角。正當秦軍崛起于黃土高原最終一統天下之際,在西方世界古羅馬也逐漸成為一個強國。兩大帝國東西呼應。究竟是秦軍更強,還是羅馬兵團更有威力,很多年前,網友們就曾經為這個問題爭執不休,F在,讓我們架空歷史,想象一下兩大帝國正面交鋒的情景,聽聽專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1 .進攻兵器
秦軍銅兵,羅馬鐵兵
●與青銅兵器相比,鐵制兵器顯然更為強大。不過,當時鐵制兵器的優勢可能并不明顯。
兵馬俑至今已經出土了4萬件兵器,其中包括戈、矛、戟、鈹、弓弩等,都是青銅制品。
劍是大家最熟悉的兵器。和刀不同,劍是通過刺這個動作殺傷敵人的,因此它比只能砍的刀更為致命。兵馬俑坑出土的一些秦劍比戰國時代其他諸國的劍更長一些,在1米左右。劍長了刺殺范圍當然就更大。與此同時,1號俑坑還出土金鉤兩件。金鉤,后世又名吳鉤,據說是春秋時吳王闔閭首先制造的。這兩件金鉤形如彎月,齊頭、兩刃,可用來勾殺或推殺,是儀衛性短兵。
秦軍的武器還包括銅鈹。1號俑坑就出土帶長木柄的鈹16件。鈹頭的形狀與短劍相似,裝在長3米多的木柄的前端,是與矛相似的刺兵。鈹是春秋時流行的長兵器。當然,秦軍兵器中還有長矛,且是7米長的長矛。為此有專家推斷秦步兵中有長矛方陣。不過,作家黃章晉認為,長矛陣這個說法可疑,因為在中國人知道歐洲長矛方陣之前,從來沒有人說起過這種長矛陣。何況,就出土文物比例和數量看,戈比矛更普遍。戈適合戰車作戰。步兵作戰時,它就派不上大用場了。
在秦軍眾多兵器中較為特殊的是帶銅廓的弩機,也是這支王者之師的一件殺傷利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陜西考古學會副會長的袁仲一被稱為“秦俑之父”。他指出,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與戰國弩的形制結構相同。但1996年對1號坑做進一步清理的過程中,發現兩件帶銅廓的弩機。銅廓提高了木廓弩機的性能,增強了靈敏度和穩定性,也增強了弩的殺傷力和使用壽命。
相比之下,羅馬軍團的進攻兵器看起來更強大一些。他們的兵器以鐵制品為主。羅馬兵裝備長方外凸的盾,使用短劍作戰。與長矛的簡單戳刺相比,短劍的有效殺傷距離較近,要求戰士們“短兵相見”。這對個人技藝要求更高,因此羅馬軍隊非常重視平時的訓練。
重標槍也是羅馬軍團的重要兵器。它是標槍的一種,跟短劍一樣出現于公元前3世紀。羅馬軍團所使用的重標槍,一半是金屬桿,一半是木頭桿,容易投擲,穿透力強。最大投射距離約18米。
由于歐洲鐵礦資源較豐富,而且與最早發明鐵器的西亞人交流便利,所以歐洲很早就進入了鐵器時代。黃章晉認為,雙方兵器的優劣是比較明顯的。因為一般而言,鐵兵器的殺傷力更強。如果秦軍還沒有擺脫對戰車的依賴,秦軍與羅馬軍隊的戰斗力差距會更大。
不過,對于羅馬軍團鐵兵器和秦代青銅兵器的優劣問題,在軍博編輯研究處博士李斌看來,很難做出比較,“兩者技術路線不同,從歷史長河來看,鐵兵器是占了上風,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鐵兵器的優勢還不是很明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7516.html
相關閱讀: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過秦論-賈誼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