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六國天下歸一
??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還存在著六個較大的諸侯國,它們是楚、燕、韓、趙、魏、齊。它們為爭奪土地和人口,取得"霸主"地位,經常展開大規模的兼并戰爭,形成諸侯混戰的局面。
??當秦國向外擴展領地時,它的戰略目標就不僅僅是一個魏國,而是各諸侯國了。關東諸侯國感到秦的威脅日趨嚴重,許多政治家主張聯合起來抗秦,這種活動叫"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的意思,是阻止秦國進行兼并的策略。秦國為擊破各諸侯國的聯合,也進行了活動,以拆散各國的聯盟,稱為"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的意思,是秦國迫使別國幫助它進行兼并戰爭。
??公元前317年,魏相公孫衍首先發起合縱,聯合東方各國,共同抗秦。這一次合縱攻秦,參加的有魏、趙、韓、燕、楚五國,又稱"五國伐秦"。眾諸侯推舉楚懷王為合縱的縱長,大有壓倒秦國之勢。秦國則派張儀進行"連橫"活動,說服齊、楚不與其他諸侯國聯盟,因此齊、楚兩國對合縱不熱心,沒有出兵,實際上只有韓、趙、魏三國與秦交戰。三國聯軍剛進至函谷關,就被秦軍擊退。后來,秦軍又在修魚(今河南原陽)打敗聯軍,殲敵8萬。五國伐秦"壯舉"至此宣告失敗。
??當時,東方諸侯國中勢力最強的是齊、楚兩國。齊與楚結成盟國關系,雙方互相支援,加強了齊國與秦國爭雄的力量,因此秦國千方百計要破壞齊楚聯盟。公元前313年,秦國政客張儀來到楚國。他對楚懷王說:您如果聽我的話,與齊國斷交,秦王就獻出商于(今河南淅川)一帶600里的土地給楚國。楚懷王是個昏庸糊涂之人,被張儀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不聽屈原等忠臣的勸阻,貪圖便宜,果然派人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與楚絕交而與秦結交。當楚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時,秦國拒絕不給,張儀翻臉不認過去許下的諾言,辯解說:沒有這回事,是楚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里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獻自己的六里地給楚王,哪里是什么600里啊!楚懷王聽了使者的回報大怒,發兵攻秦。秦軍在丹陽(今河南丹水)大敗楚軍,進而占領楚的漢中郡。楚失漢中后,又調集軍隊重新向秦反攻,一直打到秦國的藍田(今陜西藍田),但因孤軍深入,又遭慘敗。
??公元前278年,在齊國政客蘇秦的合縱鼓動和各國君臣頻繁磋商下,韓、趙、魏、齊、燕五國組成聯軍,推舉趙國的李兌為主帥,揚言要大舉攻秦。但參加合縱的各國皆有各自的打算,沒有一國真正肯拿出實力。就連主帥李兌也因接受齊國的拉攏,而準備幫助齊國滅宋國,并無攻秦實意。虛張聲勢的反秦聯軍,在函谷關外大肆鼓噪一陣之后,就沒有任何行動地結束了。
??自公元前286年以后,秦國不斷向東方的韓、趙、魏和南方的楚國發動進攻,并取得輝煌的勝利。例如秦將白起率兵攻下楚的國都郢(今湖北江陵),迫使楚國遷都。秦軍曾兩次逼近魏國國都大梁,使得魏國獻出大片土地。在這些年的戰爭中,多數戰役都以秦國勝利而告終,秦軍所向披靡,銳不可當。
??在與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同趙國的戰爭最激烈,規模也最大,其中最著名的是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采用范睢的"遠交近攻"之策,派兵猛攻趙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趙軍駐守在上黨的兵力很少,頂不住秦軍的進攻,被迫撤退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當時的形勢是秦強趙弱,秦軍想速戰速決,而趙軍則打持久戰。趙軍大將廉頗固守不戰,以逸待勞,消耗秦的力量。雙方相持3年,不分勝負。秦王看到戰爭曠日持久,攻不下長平,就采用范睢的離間計,散布廉頗懼敵不戰的流言,趙王果然中計,馬上召回廉頗,派年輕的趙括去作統帥。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他從小跟父親讀了不少兵書,學了整套兵法,理論上很有一套,常自以為了不起。實際上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并沒有真正打過仗。公元前260年,趙括掛上帥印,來到長平,代替廉頗統領40萬大軍。他一反廉頗原來的部署,撤除了防御工事,準備大舉出兵攻打秦軍。秦將白起針對趙括高傲輕敵的弱點,先用誘敵之計,故意打幾次敗仗,不斷后退。趙括自以為得意,率兵緊追不舍。這時白起遣兩支精兵,迂回抄襲趙軍后路,把趙括的大軍截成兩段,首尾不能呼應,另派5000名輕兵直搗趙軍營壘,使趙軍失去根據地。秦軍的精銳騎兵不斷往來突襲趙軍,趙軍屢戰屢敗,只得就地筑營壘,由進攻改變為防御,等待援軍。
??秦軍包圍趙軍的捷報傳到秦國都城咸陽,秦王十分得意,親臨前線,把當地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充軍,調往戰場,切斷趙國的援兵和糧道。陷入重圍的趙軍斷糧已46天,饑餓的士兵甚至互相殺食,情況十分緊急。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部隊,輪番沖擊,企圖打開一條出路?墒,秦軍的包圍似銅墻鐵壁,突圍了四五次都沒有成功。最后,在絕望之下,趙括只得親自率領精兵,披上厚甲,騎上戰馬,孤注一擲,強行突圍。不料趙括剛出現在陣前,就被秦兵射死。趙軍失去了主將,無人指揮,軍心大亂,秦軍趁機發動猛烈進攻,趙軍大敗,只得投降。
??40萬趙軍投降后,白起怕已降的趙軍尋機造反,僅把年幼的240人放回趙國,其余40多萬降兵全部被活埋,造成了一次空前的大慘案。直到現在,在山西高平古戰場上,還經常發現有箭鏃、戈頭、枯骨等,大概就是長平之戰的遺物。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蒙受了慘重的損失,從此失去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條件。盡管在后來的邯鄲之戰中,秦軍受到趙、魏、楚的聯合打擊,遭到挫折,但實力并未受到多大的削弱,也沒有改變秦與東方六國間的力量對比,它仍不斷向東方各國進攻。經過反復較量,秦越戰越強,東方六國一個個敗落下去,秦統一六國的條件逐漸成熟了。
??公元前234年,秦軍對韓國發動攻勢,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盡管韓國割地稱臣,以延緩秦國的進攻,但仍未使秦罷兵。公元前230年,秦大將內史騰率軍長驅直入,俘獲韓王安,將韓國變成秦國的一個郡,至此韓國滅亡。秦滅韓后,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是趙國。
??秦國在攻趙之初,遭到了趙國的頑強抵抗。趙國名將李牧驍勇善戰,屢敗秦軍,以至秦軍聞風怯戰。于是秦國施計收買了趙王近臣,大肆誹謗李牧,趙王聽信讒言,派趙蔥、顏聚殺李牧而取代之。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大破趙軍,趙蔥被殺,顏聚敗逃,趙王遷成為秦軍的俘虜。同年10月,秦軍攻克邯鄲,趙國公子嘉逃往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立為王。趙國實際上滅亡了。
??秦滅趙之后,王翦乘勝率軍北上,駐扎于中山(今河北定州),形成兵臨燕國,威脅代郡的局面,引起代、燕一片恐慌。燕國本來距秦國最遠,但趙國亡后,燕國統治者感到唇亡齒寒,惶惶不可終日。燕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刺殺秦王未遂,反而促使秦以重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大軍攻占燕國首都薊城(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舍,燕王被迫殺太子丹謝罪,但并不能扭轉局面。燕王在遼東茍延殘喘4年之后,終于被秦所滅。
??秦軍攻克薊城后,把軍事進攻的矛頭轉向了南面的楚國和魏國。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率10萬大軍攻打魏國。秦國包圍了魏國都城大梁,放黃河、鴻溝的水灌進大梁城內。3個月后,城墻倒塌,大梁城被攻破,魏王投降,魏國滅亡。
??此時,楚國正在發生內亂,政局不穩,國勢日衰。公元前225年,秦準備興師滅楚。秦王在制訂作戰計劃時詢問李信和王翦,攻楚所需多少兵力。李信年輕氣盛,驕傲輕敵,說:不過20萬吧!而王翦諳于用兵之道,深知楚國地廣人多,堅持非60萬人馬不可。秦王認為年老的人到底膽小,就派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率領20萬大軍伐楚。王翦遭到冷遇,便推托有病,告老還鄉了。
??秦、楚大戰一開始,李信兵分兩路,攻勢迅猛,連連擊敗楚軍。李信出師告捷,正準備與蒙武會師,不料楚國大將逃,士兵傷亡無數。消息傳來,秦王大為震怒,把李信革了職。他親自登門去向王翦承認錯誤說:我沒有用將軍的計劃,李信果然使秦軍丟丑,請將軍出征吧!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軍隊進攻楚國。王翦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采取屯兵練武,堅壁不戰,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他選擇有利的地形扎營,教士兵整日操練,堅守陣地,不理睬楚軍的挑戰。這樣過了一年多,楚軍的斗志漸漸松懈,而且糧草不足,難以支持,開始向東撤退了。王翦乘機率軍追擊,迅速消滅了楚軍的主力,殺楚將項燕,攻占大片楚地。第二年,王翦、蒙武攻取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王翦又揮師南下,平定楚國江南之地,降服了百越之君。
??秦國相繼滅亡了五國,最后只剩下齊國。
??齊國曾是戰國時與秦并列的兩強之一,當末代國君齊王建繼位時,國勢已經衰落。當時秦國采?quot;遠交近攻"的戰略,對中原諸國攻伐不止,各國自救不暇,而齊國地處東方海隅,與秦和好,幾十年未受兵火破壞。它與其他諸侯國的關系,則采取坐觀成敗的態度。秦趙長平大戰時,秦軍斷絕趙國糧道,趙國要求支援糧食,齊國坐視不救,眼瞧趙軍慘敗。雖然齊國暫時避免兵禍,但秦國終究沒有放棄滅齊,最后造成亡國的結局。
??齊王建是位昏庸的君主,他任用秦國奸細后勝做丞相,朝政日趨腐敗。公元前237年,齊王建去拜會秦王。秦王特地設酒宴于咸陽,雙方推杯換盞,顯得十分親密,這反映出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勝利。從此,齊國不修戰備,不幫項燕率軍奮起反擊,經過三天三夜尾隨追擊,李信軍大敗潰助其他五國攻秦,使秦的統一戰爭減少了阻力。當時一些諸侯國貴族,曾相繼流亡齊國,有人勸齊王給予幫助,讓他們復國攻秦,但是齊王建不聽。當秦順利攻滅五個諸侯國后,齊國滅亡的災難終于降臨。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奉命從燕國邊境南下,猝然攻占齊國都城臨淄。秦王派人引誘齊王入秦,相約封給他500里地,齊王建果然入秦受封,結果被囚禁起來,最后在那里活活餓死。齊國滅亡。
??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前后經過10年的艱苦奮戰,秦國逐步消滅了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面,建立起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人民迫切需要天下安寧的要求。戰國時代的特點就是各國諸侯爭奪土地、兼并人口、戰爭連年不斷,戰禍極其殘酷。當時的軍隊與盜匪沒有什么不同,他們一進入到別國領土,就割掉莊稼,砍伐樹木,破壞城市,平毀溝池,焚燒房屋,搶劫牛羊,敢于反抗的民眾就殺掉,被迫屈服的便捆綁帶回作奴婢。到后來,雖然只剩下七個大國,可戰爭規模卻越來越大并且更加殘酷。一場大戰之后,交戰各方損失都很慘重,往往出現國內空虛的局面。戰亂不休的根源在于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因此,當時的中國需要統一,統一已成為時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
??自從秦統一以后,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雖然某些時候也出現了分裂割據的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因此秦國統一六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不朽的偉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9728.html
相關閱讀:過秦論-賈誼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百里奚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