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晚清重臣李鴻章軼事:考場寫出纏綿悱惻愛情故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中晚清時期的一大批名臣,很多皆為寒門子弟出身,諸如陶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不論是流芳千古,還是尚存爭議,你不得不承認,他們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人物。

  他們是怎樣走上歷史前臺的?尤其是他們如何以寒門子弟的身份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乃至改變中國命運的?這神奇的一切要想說清楚,是個大命題,我們且還是從家書的角度去解密。這一回談談李鴻章的家書。

  家世:

  祖父時期的李家

  還是窮困大家庭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一般定論他是“賣國賊”,但也有人說他不容易,清王朝割地賠款的責任不能全賴在他身上。這些歷史疑問且不去辯論,有一點確定無疑:他是晚清最重要的大臣,尤其在與洋人打交道、辦洋務方面,是不二人選。他做得不一定全對,但他這個人很重要。

  曾國藩在中國讀書人心目中的形象,比李鴻章清廉、高大、謙和,更對得起士大夫的名稱。然而,歐美人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曾國藩寒酸,衣著不得體,說話也不得要領,裝腔作勢、捉摸不透,而李鴻章有貴族風范,個子高大,聲音洪亮,談吐得體,衣著光鮮,洋人更樂意跟他打交道。

  李中堂真的如歐美人所言,是貴族嗎?不是的,他的家族其實寒酸得很,看看他的家書就知道了。李鴻章成為朝廷重臣之后,在寫給弟弟李鶴章的信里曾提到早年家境的不堪和貧寒:“前吾祖父窮且困,至年終時,索債者幾如過江之鯽。祖父無法以償,惟有支吾以對。”

  老李的爺爺李殿華是個沒有任何野心的農家子弟,曾經想通過考試改變命運,栽了兩次跟頭后,心灰意冷,待在鄉下守著那幾十畝薄田和一座三進瓦屋過日子。家里人口多,田又少,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和財產性收入,李家窮得舉債過日子。一到年終,前來索要債務、催著還錢的人多如“過江之鯽”。李爺爺也沒辦法,只好支支吾吾應對:“行,過一段時間還,請再等等……”

  實在躲不過了,李爺爺就拆東墻補西墻,借新債還舊債。李鴻章在家書里寫道:“支吾終非久長計,即向親友商借,亦漸為親友所厭。”變了債務對象,不變的是償還能力,欠著永遠就是欠著,李爺爺因此成了親友們眼中的“鬼見愁”,為人所厭惡。

  在這無窮無盡、前仆后繼的新舊債務中,李家的前途在哪里?人生在最關鍵的瓶頸時期,總得有個導師指點迷津。李家的導師就是姻親、李鴻章稱為“太伯父”的周菊初。周菊初的家境頗豐,常常接濟李殿華,也不計較李家還不還債。李鴻章就在家書里感激地寫道:“其時幸有姻太伯父周菊初者稍有積蓄,時為周濟!敝芫粘醪粌H從物資上提供幫助,還指點迷津,“并勸祖父以勤儉,并亟命兒孫就學”。他勸李殿華:兄弟,你工作要勤快些,用度要節省些。不過想要徹底脫貧致富,還得讓你的兒孫讀書啊。

  得到了指點的李殿華發狠了,教訓四個兒子,也就是李鴻章的叔伯父親道:李家這么窮,爹爹我也沒啥本事,但你們要爭氣,給我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從而讓我李家徹底翻身。

  從李鴻章的家書可知,他當年就生活在這么一個貧寒而充滿勵志色彩的家庭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22971.html

相關閱讀:朱德的故事五則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