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國玉璽下落之謎
傳國璽或傳國玉璽,為中國古代皇帝的信物,史書記載傳國玉璽乃藍田玉雕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后,秦始皇以一藍田玉琢為傳國玉璽,命李斯丞相在其上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于神州赤縣凡二千余年。然終于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然皆附會、彷造之贗品。
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稱作“傳國玉璽”。而乾隆時,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偽“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
當時馮部將領鹿鐘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由是,歷經兩千余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于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实垡噱3鲋袊鴼v史,更無所謂“白版”不“白版”矣。
文章來源:網絡文章2、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國歷史上執政21年的女皇帝武則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寬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見唐代所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駁若離,若明若暗,模煳不清。武則天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歷代學者為此爭執不休,聚訟紛紜?v觀諸說,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武則天自知自己執政中,篡權改制,濫殺無辜,荒淫無道,罪孽深重,無功可記,無德可載,與其貽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鐫。
(2)武則天自認為她在位時,扶植寒弱,打擊豪門,發展科舉,獎勵農桑,繼貞觀之治,啟開元全盛,政績蜚然,彪炳史冊,遠非一塊碑文所能容納,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蓋過世。
(3)武則天一生聰穎機警,常作驚人之舉,立無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讓后人評說。
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有岑仲勉、呂思勉等隋唐史專家。他們根據宋代著名學者朱熹的《通鑒綱目》和歐陽修的《新唐書》等史籍,認為武則天“即使撇去私德不論,總觀其在位廿一年實際,無絲毫政績可記”。
持第二種說法的學者如范文瀾、翦伯贊等,他們援引的史料大致有唐代政論家陸贄的《翰苑集》、南宋史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贄的《續焚書》。
持第三種說法的學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的從解放后乾陵發掘的文物中,考證究源。1960年,學術界圍繞著郭沫若同志新編歷史劇《武則天》展開了爭鳴討論。
這些學者指出:“從唐中宗起,陸贄、李絳,宋洪邁、清趙翼等人都很尊重武則天,對她評價很高。”
認為,唐太宗打下的盛唐基礎,建立了規模,而“武則天則鞏固和發展了這一基礎,沒有武則天起作用的五十年,也就沒有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武則天對唐朝的歷史和祖國的歷史都起了作用,是應該肯定的,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武則天的錯誤也是嚴重的,尤其是其統治后期,朝政腐敗,新貴形成,對歷史的前進起了阻礙的作用”。由于功過相摻,這些學者認為,“武則天是個聰明人,立無字碑立得聰明,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
文章來源:網絡文章3、斧聲燭影之謎
斧聲燭影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桉。趙匡胤并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據“金匱之盟”傳給了弟弟趙光義。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次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后,既與親信程玄德在晉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繼恩奉詔后并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
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后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后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
宋皇后見趙光義已到,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趙光義答以:"共保富貴,勿憂也!"
史載,趙光義進入宋太祖寢殿后,"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以及"柱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隨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
這個事件由于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成了千古疑桉。
《宋史·太祖本紀》上只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殯于殿西階。”
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鹿、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于柩前即位。”
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則極力為宋太宗辯解。
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派內侍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壓衙程德玄己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后大驚,說“吾當與家人議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太宗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文章來源:網絡文章4、建文帝的下落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
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于宮中的大火中!短趯嶄洝肪砭庞涊d:“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仁宗朱高熾御制長陵后碑也說,建文帝歿后,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后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后余燼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馬皇后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
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么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
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
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文章來源:網絡文章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23079.html
相關閱讀: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