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勰(473-508年),本名拓跋勰,字彥和,北魏宗室大臣、政治家、詩人。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第六子、孝文帝元宏之弟。
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加侍中,拜征西大將軍。后為中書令,改封彭城王,深得孝文帝信任,官至尚書、侍中。孝文帝駕崩,元勰輔佐孝文帝長子宣武帝元恪,封為驃騎大將軍,雖得到好評,但受到宣武帝及國舅高肇猜疑,永平元年(508年)自殺。死后,追謚武宣王。
其子元子攸為孝莊帝后,追尊元勰為文穆皇帝,廟號肅祖。
元勰軼事典故有哪些
高肇在殺拓跋勰之前已經是丑態畢露,他排擠漢臣王肅和任城王拓跋澄,殺拓跋勰的兄弟咸陽王和北海王,他們可都是孝文帝遺詔上欽賜的輔政大臣。雖然兩個親王本身也有過錯,但是高肇妄想一手遮天,控制少年皇帝以滿足自己暴漲的權力欲望的行徑,已經暴露無遺,今后肯定會有害于國家。以拓跋勰敏銳的政治眼光難道會覺察不到?他為什么不先發制人以手詔拿下那個禍國殃民的外戚,而是一忍再忍地讓他為所欲為,最后連自己的性命都葬送掉……
史臣曰:武宣王(元勰謚武宣王)孝以為質,忠而樹行,文謀武略,自得懷抱,綢繆太和之世,豈徒然哉!至夫在安處危之操,送往事居之節,周旦匪他之義,霍光異姓之誠,事兼之矣。功高震主,德隆動俗,間言一入,卒不全志.烏呼!周成、漢昭亦未易遇也。
史家將他的冤死歸因于,他自己功高震主卻未遇到一位有道明君。以他的才華足可以繼承和完成孝文帝的改革之路和一同南北河山的遺愿,但是他卻沒有,一直到死都是在少年皇帝和外戚的壓制下郁郁而活,只是在國家安全遭到威脅的時候平定了幾次叛亂而已,他固守著對兄長的尊重和愚忠,空持了一道手詔而放任奸佞小人危害國家??他不肯誅殺高肇是為了考慮少年皇帝的尊嚴,心想高肇只要不謀反便可不治罪。只是惋惜他一身的才華與抱負,悲哀他的英年早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5729.html
相關閱讀: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朱德的故事五則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