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宋應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清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宋應星(1587-1661),漢族,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朝科學家。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8歲,他考中舉人。但以后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绔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保ㄏ爰右则炞C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的教官)。在這個時期,他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他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刻的同情,對官府壓榨人民深為不滿。
   宋應星除著《天工開物》外,還有《卮言十種》、《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傳。近年來,在江西省發現了宋應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議》、《論氣》、《談天》和《思憐詩》!兑白h》是一部議論時局的政論著作,對明末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端紤z詩》包括“思美”詩十首,“憐愚”詩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憤世憂民的感情!墩摎狻泛汀墩勌臁肥顷P于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從這兩篇的標題來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種》中的部分篇章。
   《天工開物》的書名取自《易?系辭》中“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天工開物這4 個字, 是用”巧奪天工”和”開物成務”兩句古成語合并而成的.前一成語的意思是說, 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藝, 可以生產出勝過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后一成語的意思是說, 如果掌握了事物的規律, 就能辦成事情.那么, 這兩句話合并后, 總的精神又是什么呢? 它就是: 只要豐富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 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 辛勤勞動, 就能生產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種物品, 其精美的程度勝過天然. 作者說是“蓋人巧造成異物也”(《五金》卷)。全書按“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為《乃粒》(谷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鍛》、《播石》(煤石燒制)、《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曲蘗》(酒曲)和《珠玉》共18卷。包括當時許多,工藝部門世代相傳的各種技術,并附有大量插圖,注明工藝關鍵,具體描述生產中各種實際數據(如重量準確到錢,長度準確到寸)。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圖。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做十八卷。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我國古代物理知識大部分分散體現在各種技術過程的書籍中,《天工開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此外,在《論氣》中,宋應星深刻闡述了發聲原因及波,他還指出太陽也在不斷變化,"以今日之日為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談天》)。

   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如在“五金”卷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并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制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特別是,宋應星注意從一般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學方面,他在《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我國古代科學家關于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在物理學方面,新發現的佚著《論氣?氣聲》篇是論述聲學的杰出篇章。宋應星通過對各種音響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規律,并提出了聲是氣波的概念。
生平
   童年時的宋應星與其兄宋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先師于族叔宋國祚,后學于新建舉人鄧良知。[1]明萬歷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二十九歲的宋應星與兄長一同參加江西省鄉試,二人同時中舉,時人稱為“奉新二宋”。后來他前后六次應試不第,感于“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旅游大江南北,行跡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實地考察,注重實學,從東北捕貂到南海采珠、和闐采玉。崇禎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諭(縣學教師),開始編著《天工開物》,崇禎十年(1637年)由友人涂伯聚發行。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
   崇禎十六年(1643年),前往安徽亳州就任知州,州內因戰亂破壞,官員大多出走,百廢待舉。幾經努力重建,使之粗具規模,又捐資建立書院。甲申(1644年)年,亳州被李自成軍包圍,宋應星棄官回鄉。明朝覆滅,在南明任過職,清兵南下,大哥宋應升服毒殉國,后隱居不仕。大約是康熙初年去世。著述多佚,1977年,大陸發現了宋應星的《野議》、《談天》、《論氣》、《思憐》四部著作。
著作
   宋應星著作等身,其中以《天工開物》最出名。他流傳的著作有:
   《野議》
   《論氣》
   《談天》
   《思憐詩》
   以下是失傳的著作:
   《畫音歸正》
   《厄言十種》
   《美利箋》
   《樂律》
   《雜色文》
   《原耗》
   大陸發現的應該為76年或更早一點,因為大陸出書《野義 談天 論氣 思憐詩》(明 宋應星 上海人民出版社)是76年1版1印。(觀點僅供參考)

   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
[編輯本段]題解
   宋應星原是一介考生,六試不第,后感于“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曾旅游大江南北,行跡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實地考察,注重實學,從東北捕貂到南海采珠、和闐采玉。宋應星在任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朋友涂紹?資助出版。
   因為中國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強烈的“華夷之辯”意識,滿族入關后,為鞏固作為異族的統治,消滅漢族主體意識,對中國古籍進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檢查、修改和銷毀,即是通稱的對“四庫全書”的整理。其中凡被認為對滿清不利的,進行修改或毀滅!短旃ら_物》因被認為存在“反滿”思想而被銷毀。后來《天工開物》由藏于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中國。──《天工開物》在<<古今圖書集成>>略有摘取,在修訂《四庫全書》由于發現反清思想被壓制國內失傳。[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9983.html

相關閱讀: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