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歷史上一些帝國早已衰弱不堪,但仍舊能茍延殘喘很長時間大而不倒?我們從西安碑林里的一段三國故事來談起。
一
漢末發生的黃巾大起義前后只持續了9個月,作為一場震動天下的大起義,持續的時間相當短。與太平道當初席卷全國的氣勢相比,與黃巾軍剛打出大旗時萬方影從的盛況相比,這個結局多少出乎人的預料。
有人歸結于農民起義的局限性,有人歸結于起義軍過度分散,缺乏強有力的協調和統一指揮,有人歸結于起義前叛徒的出賣,有人歸結于朝廷迅速組織起討伐部隊,而皇甫嵩、盧植、朱俊、曹操這些人在軍事上顯然比黃巾軍高出一籌。
其實,論局限性哪一次農民起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論力量的分散黃巾軍還不算最嚴重的一次,至于叛徒,這似乎是任何一次農民起義都無法避免的事,好在起義軍的損失并不大,起義仍然順利進行了。
東漢帝國沒有倒,黃巾起義沒有成功,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直到有一天,當我站在一塊石碑前仔細端詳,心中那個費解的謎團才稍稍有些解開。這塊石碑上有一段文字,記錄了一個叫曹全的人的故事。
二
曹全是誰?
作為歷史人物,他微不足道。史書里沒有他的傳,也很少提到他。但他又個知名度極高的人物,在某個領域,他的名字可比王羲之、柳公權,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領域就是書法界。
練書法的,問起曹全說不知道,那你完了。
曹全不是書法家,他的知名度來自于一塊石碑:《曹全碑》。
《曹全碑》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有段時間我工作的地方在西安市南大街的一座寫字樓里,下樓一拐彎就是書院門,往里走幾步就是著名的關中書院,再往里走,走就是更著名的西安碑林。
午飯后喜歡到書院門里走走,周末也偶爾到碑林看一看,碑林里全是貨真價實的好東西,可稱為國寶的也多不勝數,諸如“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碑》)、“玄秘塔”(《唐玄宗秘塔碑》)、“多寶塔”(《唐多寶塔感應碑》)這些如雷貫耳的名碑竟然密集地擠在一起。
一次,在西安碑林第三展室、一間光線不太好的平房式建筑里看到一通石碑,石碑有些破損了,上面是密密的隸書小字?戳私榻B,才知道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曹全碑》。
雖然對書法沒有研究,但也知道《曹全碑》是名碑,小時候在老師的指點下也根據字帖臨摹過。現在,它就近在咫尺,當看到此碑立于中平二年(185年)時,我心里不禁一動。
這正是黃巾起義失敗后的次年,所以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7018.html
相關閱讀: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