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中,常見清朝官員對皇帝自稱“奴才”,有的則稱臣。查了一些資料,有的說,這是清朝區分滿漢官員身份的制度性措施,滿人只能自稱奴才,不能稱臣,漢人則相反;有的則說,滿人也可以自稱臣。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可否請專家解答一下。
學界對清代“奴才”一稱的理解基本依照陳垣與魯迅先生的看法
清代官員,常常自稱“奴才”,既見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現在官員覲見皇帝之時。學界對此基本依照陳垣與魯迅先生的看法,視為清廷強行區分滿漢官員身份的措施。
陳垣是這么說的:“滿人稱奴才,有時可以稱臣;漢人稱臣,無時可以稱奴才”。魯迅先生說:“在清朝,旗人自稱‘奴才’,漢人只能自稱‘臣’。這并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賜以嘉名的,其實是所以別于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于‘奴才’!边@其實是排滿浪潮影響下對“奴才”一詞的理解,當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與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實上,這兩個稱謂所對應的對象有一個變化過程。
奴才一詞,亦作“奴財”、“駑才”,在北方少數民族中是常見詞匯
奴才一詞,亦作“奴財”、“駑才”,在中國北方各地,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中,是一個常見詞匯。魏晉以降,常常作為賤稱、卑稱或詈罵之詞,出現于歷史記載之中!稌x書》卷101《載記第一·劉元!罚骸胺f不用吾言,逆自奔潰,真奴才也”。至明清時期,宮內宦官常常自稱為奴才,也被人罵作奴才,如《明史》卷244《楊漣傳》:“漣大罵: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駕,若曹不聽入,欲何為?”
另一方面,在北方民族中,臣與奴才本屬一意,并無多少分別。如《隋書》卷84《北狄》:“沙缽略謂其屬曰:何名為臣?報曰:隋國稱臣,猶此稱奴耳!背寂c奴才二詞通假,起自于北方,由來已久。清入關以前,奴才一詞已出現于官方文獻中,《清稗類鈔·稱謂類》:“當未入關以前,滿洲曾貢獻于高麗,其表文,自稱‘后金國奴才’?梢娕哦种畞須v,實為對于上國所通用,其后逐相沿成習耳!笨梢姡瑵M洲舊俗,以奴才與臣相等,并不以為有辱國體。
清廷起于北方,滿語中有阿哈(Aha),漢語意譯為“奴才”。沿其舊俗,奴才一詞在社會上也得以廣泛使用,當時及后世各種小說中也常有反映。《紅樓夢》33回,賈政說寶玉:“該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讀書罷了”。在很多時候,奴才及其衍生詞語都是賤稱和含有貶意的。入關后,這類詞語有時也出現在正式官方文獻中和煌煌上諭之中,如雍正五年十一月,雍正帝上諭中有“此等卑污之習,皆始自包衣下賤奴才”之語。在此種背景下,稱謂用語中出現“奴才”一詞,是極其自然的事情了。
清入關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旗人有稱臣的,也有稱奴才的。雍正朝還曾要求統一用臣字
資料表明,清入關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并未對奏章中稱奴才或稱臣進行統一規定。沿襲入關前滿洲舊俗,旗人面見皇帝及在給皇帝的奏折中,有用臣的,也有自稱奴才的?滴鯐r期,仍有兩稱并用,甚至同一奏折中,既稱奴才又稱臣的情況。雍正初,清廷試圖統一相關稱謂,《欽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九:雍正元年八月,清廷試圖統一相關稱謂:“凡奏章內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后著一概書寫臣字。特諭!彪m然如此,我們看到,雍正時期的奏章中,仍然是兩稱并存,同為旗籍官員,既有稱臣的,也有稱奴才的。漢文文獻如此,滿文文獻也如此。雍正帝亦并未因其自稱“奴才”、“臣”而表示批評或斥責,而是照常批以“知道了”等語。
直到乾隆前期,此種兩稱并存的情況仍然可以見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8393.html
相關閱讀: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