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解密:察舉制度在東漢時期有著什么樣的發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漢代察舉制度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舉士」(選拔人才)與「舉官」(提拔官吏)沒有分開。而且,「選舉」與「考課」沒有區分。察舉的對象既有未入仕者(無官職者),也有入仕者(現任官吏)。選舉科目的設置,也是對現任官吏的考課內容?偟膩砜矗荚(考課)是輔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這說明漢代對選才、任職官吏的考核還未制度化、嚴格化。到了東漢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時,開始對選拔與提拔的對象,施行「授試以職」,即進行文字方面的測試,內容有策、經、箋奏(章奏文體)等。初在部分科目,后向所有科目滲透,說明考試這一環節變得愈來愈重要。

  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詔辟四科,這所謂「四科」不是具體科目,而是與察舉有關的四項標準。早在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的一次對策中,就提出「四科」的概念。這兩個時期提出的內容亦大體相同。

  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時任尚書令的左雄提出「改察舉之制」,主要內容是:

  (一)「限年四十以上」;

  (二)「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包括年齡及課試內容的規定。又提出「先詣公府」的辦法,把考試分為兩個層次,先在中央公府初試,再由尚書省復試。這是察舉制度中考試環節的重大改革,是選才用才的一個進步。

  東漢的察舉人數

  東漢時,由于察舉制的弊端不斷涌現,因而作出了不少重要的改革;其中察舉的有關科目在人數上時有變化。這些變化主要是各郡按人口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薦舉名額。

  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詔各郡舉明經之士,十萬人以上推舉五人,不滿十萬推舉三人。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下詔,指幽、并、涼州等緣邊地區,人口稀少,「良吏進仕路狹」,為此,令緣邊各郡人口十萬以上每年推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每兩年推舉一人,五萬以下每三年推舉一人。

  不過,仍有不少科目是以郡為單位,不論人口多少,郡之大小,推舉人數均相同。如:安帝本初元年(公元107年)令郡國舉「敦厚質直」各一人。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令郡國舉「有道之士」各一人。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令郡國舉「至孝篤行」各一人。

  東漢時對「舉主」任職年限,也有不同的規定。如安帝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定「視事(解作任職)一歲以上至十歲」得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又定「視事未滿歲者,一切得舉孝廉吏」。這是一種比較靈活的做法。

  年齡限制

  漢代察舉制度中,對被舉者的年齡,在不同時期、不同科目中,有不同的規定。這里簡述東漢時的規定。東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下詔規定:「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舉」,規定舉孝廉必須在40歲以上。但又規定:「其有茂才異行,不拘此例」,就是對有特殊才干者,可以放寬限制。上述規定,源于尚書令左雄的意見。左雄在關于察舉改制的建議中提出「限四十以上」,但對于「有顏回、子奇之類,不拘年齡」,即學識、才干特別高的人,年齡不受限制。朝中有人反對左雄的意見,但順帝十分支持左雄的改革,最終頒布了詔令。

  其實以上的規定也不盡然。如在征詔博士人才時,年齡限制則為50以上。到質帝(公元145-146年)時,又令郡國舉明經之士,年齡限制在50以上,70以下。 從以上例子可見,東漢時期對被舉者年齡的限制,普遍偏高,這并不一定是好現象,因為此舉無疑是對于青年才俊仕途的壓抑。

  培養機制的建立

  漢代察舉是選拔人才的制度,在西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確立,但如果從國家的需要出發,想獲得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必須建立相應的培養機制,而這個機制由西漢武帝開始,至東漢時期發展至高峰。漢武帝時董仲舒就提出了「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說明董仲舒是很有遠見的學者。而且把養士(教育)與選士相結合的做法,從長遠看,對改善行政官員的質素,至為重要。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在都城長安(今西安)設立了太學──國家最高學府。進入太學的稱為「博士弟子」,條件是年齡18歲以上,儀表端正。甄選方法有二:

  (一)由中央有關部門

  (太常)典選;

  (二)由地方郡縣長官推薦。

  博士弟子在太學里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有《詩》、《書》、《易》、《禮》、《春秋》等。每一年考試一次,是選拔性考試,通「一藝」(一種儒家經典)以上,可以任官,考獲較高等級的能任「郎中」。如「一藝」也不通,該名博士弟子會被打發回家,而推選他的人還要受罰。這樣嚴格的制度,不只能培養人才,還直接為國家選拔優秀的官員。

  太學剛成立時,招收的學生只有幾十人,以后規模愈來愈大。主要原因是課程(經)門類增多(如 《公羊》、《左傳》、《爾雅》等等),一種經就有若干博士。在成帝(公元前32-前7年在位)時,博士弟子的名額增至3,000員,東漢時更多達30,000人,為太學規模之極盛時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64770.html

相關閱讀: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