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趨成熟的造紙術
宋朝時期造紙技術達到了成熟階段。原料進一步擴大,出現了麥莖與稻稈紙,并開始將舊紙回槽,摻到新紙漿中用于造紙,稱為還魂紙。宋代已采用水碓打漿,并能抄造長三丈有余的巨幅紙,稱為匹紙。宋代發明了紙藥,即用植物(常用黃蜀葵或楊桃藤)粘液入紙漿中,作為漂浮劑。宋元時期紙的用途更加廣泛,除用于書寫繪畫外,大量用于印刷書籍及紙幣等;鹌鞯陌l展也離不開紙,當時用紙包裹火藥做成火箭及火槍上的火藥筒。宋代生產的名紙有謝公箋(謝景初造十色信箋)及金粟山藏經紙(浙江海鹽縣金粟寺)等。宋代已出現了記述造紙的專門著作。北宋蘇易簡在雍熙三年(986)著的《紙譜》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造紙的著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70102.html
相關閱讀: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