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云陽”更名為“曲阿”
公元前538年,楚國討伐吳國,為維持軍事交通,在今丹陽、丹徒地區的前線設置“云陽驛”,這是史書上首次出現的“云陽”這一地名。此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楚威王又南下滅了越國,公元前334年,“云陽驛”改為“云陽邑”。
歷史
秦始皇滅六國后,為了鞏固統治地位,他強化郡縣鄉機構的管理,實施連坐法,在縣和鄉里都有伍、什編制,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伍有伍長,什有什長,什伍要連保,如果一家藏“奸”,什伍同罪連坐,以此來防止和鎮壓農民的反抗斗爭。另一方面,秦始皇經常組織大臣出巡,視察各地的防務,及時打擊企圖復辟的奴隸主貴族的殘余勢力,據史料記載,從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10年的前后11年中,秦始皇曾帶領群臣5次大規模出巡,視察各地防務,加強對多民族的統治。
專門研究丹陽歷史的眭書義老人告訴記者,當年秦始皇帶領群臣東巡,路過丹陽境界時,隨從史官占卜稱:云陽有“王氣”。秦始皇怕丹陽出皇帝奪他的江山,所以立即下旨破丹陽的“風水”,其中一個“舉措”,就是將帶有“王氣”的“云陽”縣名改為“曲阿”縣。
秦朝雖然很快滅亡了,但曲阿縣卻流傳久遠,除三國、東吳和兩晉初期一度復稱“云陽”外,上起東西漢、東晉,下至南朝的宋、齊、梁、陳直到隋朝,一直沿襲“曲阿”名。直至唐玄宗天寶元年,“曲阿”改名為“丹陽”縣,一直到1987年撤縣建市至今。
“預見”丹陽要出皇帝
秦始皇開創了諸多有利于統一和發展的事業,不僅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還修建了通向四方邊區的馳道,并統一道路的寬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大帝國。
在國家統一進程中,秦始皇在丹陽這塊土地上留下的故事,至今還在當地廣為流傳,其中尤為深刻的,是秦始皇在世時曾預見丹陽要出皇帝。果然,秦始皇死后430年(公元222年),丹陽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原籍浙江富陽,后祖輩移居曲阿(今丹陽司徒鎮),祖父孫鐘在丹陽司徒以種瓜為生,死后葬于司徒白鶴山,其父孫堅死后葬于丹陽司徒吳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陽又出了兩代開國皇帝。蕭道成,字紹伯,小名斗將,是南朝齊高帝,丹陽訪仙蕭家巷人,享年56歲,死后葬于丹陽胡橋獅子灣“泰和陵”。蕭衍,字叔達,史稱梁武帝,也是丹陽訪仙鎮蕭家巷人,公元549年在一場大禍中死亡,享年85歲,葬于丹陽荊林三村巷“修陵”。
鑿北崗山斬斷“龍脈” 歷史
戰國時期戰爭不斷,中國處于封建割據的局面,那時各國為了防范別國入侵,都在國土邊疆修筑關塞、堡壘、壩堰等阻礙物,秦始皇并吞六國后,溝通河川就與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等同樣重要了。
秦時長江漲潮,江水隨自然河流流向鎮江、丹陽交界處,至丹陽新豐附近遇丘陵而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郡,他細察江南地勢后,認為要加強和控制東南地區,必須有一條與會稽道并行的水路,同時也是為了破“風水”、斬斷“龍脈”,于是派“赭徒”(罪人)鑿開了丹陽的北崗山(大致在今新豐一帶),引長江水穿過丘陵地帶,過丹陽,直下江南平原。
據歷史記載,大運河的蘇州至杭州段在春秋時期已經形成,戰國時吳王夫差為從水路進軍北上,并吞楚國,開挖了蘇州至常州奔牛的運河。這樣,秦始皇開鑿的鎮、丹通江水道與奔牛運河自然連接起來,這為隋煬帝開通整個京杭大運河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說,大運河的蘇南至杭州段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就已經開通了。
修筑馳道截直取彎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不久,還立即下令搗毀戰國時各國邊境的關塞、堡壘、壩堰等阻礙物。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修建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向東南兩個方向延伸:一條向東直通燕齊地區;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當時的丹陽已由秦始皇改名曲阿縣,地處吳楚地區,馳道正從這里經過。
據丹陽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楊訓介紹,秦始皇37年,他最后一次東巡,是從“會稽馳道”經過曲阿縣小辛村(一般文獻古籍稱之為“小辛道”)。東漢袁康所著《越絕書》有秦始皇回咸陽時“奏(走)曲阿、句容、度牛渚”的記載。舊縣志記載:“馳道在縣北18里,其地叫小辛!边@條“小辛道”北接江東丹徒的“馳道”,原路現在雖已無影無蹤,但蛛絲馬跡仍有處可尋,今天丹陽開發區大泊鎮境內仍有小辛村,丹陽、丹徒交界處也有后小辛村,兩村都距離丹陽市區約10公里左右,都在大運河的東岸,這很符合古代水陸相伴而行的造路習慣。
秦馳道的規模,《漢書·賈山傳》中留下一段敘述,可以窺其一斑:“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边@就是說,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馳道是按照一定規格修筑的,路基筑得又高又牢固,寬度為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松一株。通向四方邊區、統一了車軌的馳道,對于促進當時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著一定作用,也為后代道路建設奠定了基礎。
奇怪的是其他地方的馳道基本上都較直達,而據文獻記載,向南的“會稽馳道”經過丹陽時卻彎彎曲曲,這是為什么?原來秦始皇在修丹陽馳道時特地“截直道使曲”(《吳錄》),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彎道,目的還是同改“云陽”縣為“曲阿”縣、鑿北崗山斬“龍脈”破“風水”(據《輿地志》)一樣,都是為了破丹陽的“王氣”。當然,今天看來秦始皇這樣的想法毫無科學根據,但這樣的做法倒也不無水利、交通以及文化上的重大意義。
來源:中國經濟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72461.html
相關閱讀:百里奚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過秦論-賈誼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