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于秦始皇的我們會很奇怪地發現,偶語詩書的罪罰,居然遠比私藏詩書的罪罰為重。私藏詩書不過黥為城旦,偶語詩書卻要棄市掉腦袋。再加上罪罰更重的“以古非今者,族”這一條,可以判斷,禁令的最大目的,是禁止民眾議論當今政治,其次是禁止民眾討論古代政治。歸結為一句話:禁止議論政治。庶人不議,然后天下有道,這大概就是禁令背后的邏輯依據吧。
焚書自然是不對的,不好的。但對帝國而言,言論窒息、萬馬齊喑才是最恐怖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自古以來,防川有兩種方法。一是封堵,鯀便是采用此一方法,結果洪水越發肆虐,自己則被帝堯派祝融殺于羽郊。二是疏導,鯀的兒子大禹,則是采用此一方法,最終治水成功。
為帝國之久遠計,理應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言論自由,從而有疏導之效,收善治之功。以我所見,當以北宋朱弁《續??說》中士氣一條,倡此論最為精妙,姑錄于下:一身之盛衰在于元氣,天下之盛衰在乎士氣。元氣壯則膚革充盈,士氣伸則朝廷安強。故善養生者使元氣不耗,善治國者使士氣不沮。欲元氣不耗,則必調飲食以助之,而咽喉者,所以納授飲食也。欲士氣不沮,則必防壅蔽以達之,而言路者,所以開導壅蔽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遠近雖殊,治道無二。再回到焚書,其對古籍造成的損失究竟有多嚴重?時至今日,已經很難作出確切判斷!妒酚?六國年表》云:“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王充《論衡?書解篇》云:“秦雖無道,不燔諸子,諸子尺書文篇具在”。這兩條記載表明,至少在漢代,古籍中的精華部分??詩書諸子,都還完整地幸存了下來。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古籍都在宮廷留有備份,只要秦國不滅,可想而知,這些古籍便將一直完好地留存下去。然而,諸多古籍湮滅無蹤,后世永不得復見,這卻要特別感謝我們的項羽先生。
眾所周知,項羽先生不愛讀書,生性暴戾,伊攻入咸陽之后,首先是屠城,然后搜括金錢婦女,臨去再是一把大火,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帝國的珍貴藏書,就此付之一炬?蓱z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最終只化為若干焦耳的熱量而已。所以,劉大魁作《焚書辨》,毫不客氣地指出:書之焚,非李斯之罪,實項羽之罪也。單就秦國焚書而言,其所引起的實際損失,可能也并沒有像想象的那樣嚴重!稘h書?藝文志》所載677種著作,其中約有524種,即77%,現在已不復存在。這個事實說明,漢以后的幾個世紀,特別在印刷術流行前,文獻損壞所造成的總的損失,也許甚至大于秦代的焚書。因此,可以想象,即使沒有焚書之事發生,傳下的周代的殘簡也不可能大大多于現在實際存在的數量。
焚書坑儒,后世多持惡評。然而,在附和過往那些罵聲之前,我們有必要詳細了解有關焚書的種種細節和實際后果?淙艘涞桨W處,罵人則要罵到痛處。知己知彼,方能百罵不殆。倘一聞焚書二字,也不深究,便即拍案而起,破口大罵,作激憤聲討狀,竊以為不免“操”之過急。首先,從李斯的視角看去,焚書有它的邏輯必然性。在李斯的上書中,對淳于越請求分封之事,只用了“三代之事,何足法哉”八個字,便已駁斥一盡。隨即,將淳于越之流定性為“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而像淳于越這樣的人,所在多有,“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比酥鶎W,則是源于書本,因此,禁書乃至焚書便是斬草除根的應有之義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74030.html
相關閱讀:過秦論-賈誼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百里奚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