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說法自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由法國傳入中國,自始至今,有關此說的爭論不絕于耳。
“中國原子彈之父”是個“舶來品”
“中國原子彈之父”這個說法是在1965年由法國傳入中國的。1965年7月,錢三強收到法國營養學校原秘書、督學巴杭德郵寄的法國《科學與生活》1965年6月號上的一頁剪報文章《在中國科學的后面是什么》。文中寫道:“中國的科學研究工作是由中國科學院領導的。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的領導人是曾在巴黎大學Sorbonne部學習過的物理學家錢三強博士。他才真正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這是目前所見“錢三強是中國原子彈之父”的最早版本。根據《錢三強年譜長編》記載,是年,法國《科學與生活》又刊出一篇報道中國核科學研究的文章,認為中國“最重要的核專家,是錢三強博士”。在當時,即便是私人信件,只要是從外國寄來的,都要由組織上收拆。巴杭德的這封來信,由原子能所首先拆看,后報“科委八局”,再轉二機部七局,最后批轉給錢三強的秘書。這么一圈批閱下來,我們可以確定,“中國原子彈之父”說從1965年開始就已被圈內人知曉并在國內傳播。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6月18日,法國法新社科學編輯賽爾日?貝爾發表文章寫道:“人們認為錢三強是中國的核彈之父。”同一天,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文章說:“沒有哪個國家進展得有這樣快。法國爆炸第一個原子彈比中國早四年,但是仍然沒有試驗氫彈……關于參加這項計劃的人物,外人知道很少,但是這個計劃很可能是錢三強領導的!边@些消息和電訊,第二天就被轉載到新華社編發的《參考資料》上。由此,“錢三強是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說法得到了更為廣泛的認可和傳播。
錢三強本人對“中國原子彈之父”一直持極力反對的態度。錢三強對此的態度是:“中國原子彈研制成功決不是哪幾個人的功勞,更不是我錢三強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外國人往往看重個人的價值,喜歡用‘之父’、‘之冠’這類稱謂!
筆者曾有幸多次訪談錢三強的秘書、原中國工程院首任秘書長葛能全先生,葛先生談到,錢三強曾在不同場合對中外記者、身邊工作人員等說過類似的話。事實上,“中國原子彈之父”不但沒有給錢三強帶來榮譽,反而給他帶來了很多煩惱和傷害。最大的煩惱就是被人認為自己是在“爭功”,要知道,在那個只講奉獻的年代,突出個人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盡管這并不是錢三強主觀的意愿。傷害則來自于“文化大革命”,在那個極左年代,“中國原子彈之父”是錢三強這個“反動學術權威”的罪狀之一,為此他沒少吃苦頭。
改革開放前,中國是一個非常強調集體主義、強調個人奉獻的社會,“之父”說本身就與當時的主導價值觀相左,很容易遭到批判和否定。另外,中國的核彈事業也確實是在毛澤東“大力協同辦好這件事”的指示下,各條戰線協作攻關的結果,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有很多,把“中國原子彈之父”的帽子戴在錢三強頭上,不少組織領導者和科學家有看法的。這也是改革開放后有關“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討論和不同觀點形成的原因所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75507.html
相關閱讀: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