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刺字”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母教典范,同時也是在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但是有人說,岳飛背上刺的那四個字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一字之差,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岳飛,字鵬舉,河南洛陽人,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和民族英雄,抗金名將。自幼得到父母恩師的教養,忠厚坦誠,一身正氣,練就了一身精湛武藝,岳飛一直都懷有憂慮天下之心和興國安邦之志。
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一直都是廣為流傳的,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岳母刺字”。但是關于岳母刺字一事,歷史上并沒有詳細的記載,應該說是查無依據的。宋人筆記和野史也都均無記載,其中包括岳飛的孫子岳珂所著的《金陀粹編》中也沒有關于岳母刺字的記載。
岳母刺字最早見于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中說道:“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岳飛背上的確刺有四個大字,但書中并未注明此四字是出自岳母之手。岳飛背上刺字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據歷史記載,岳飛背上的四個大字并非“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
據《宋史?岳飛傳》記載,當岳飛蒙受不白之冤的時候,是當時的大理寺官員何鑄審理他的案子。面對他們的欲加之罪,岳飛十分氣憤,撕開自己的衣襟,露出了刺在他后背上的四個大字“盡忠報國”,何鑄見其字早已深深嵌入肌膚,十分醒目。由此我們可以更加肯定,岳飛背上的字是“盡忠”而不是“精忠”。
關于后世人為什么會把“盡忠報國”傳為“精忠報國”一事,也是有著它的歷史根源的。“精忠”二字出自宋高宗趙構,宋高宗曾經因為岳飛抗金有功,特賜給岳飛一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作為他的戰旗,以示對他的鼓勵和褒獎。人們便把岳飛稱為“精忠”元帥,“精忠”二字成為了岳飛的代名詞,再加上他秉承母訓,盡忠報國,所以,人們就將“精忠岳飛”和“盡忠報國”合稱為“精忠報國”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9502.html
相關閱讀: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