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中,名本,錢唐人(明郎瑛《七修類稿》二十三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二十五胡應鱗《少室山房筆叢》四十一),或云名貫,字貫中(明王圻《續文獻通考》一百七十七),或云越人,生洪武初(周亮工《書影》),蓋元明間人(約1330??1400)。所著小說甚伙,明時云有數十種(《志余》),今存者《三國志演義》之外,尚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傳》等;亦能詞曲,有雜劇《龍虎風云會》(目見《元人雜劇選》)。然今所傳諸小說,皆屢經后人增損,真面殆無從復見矣。羅貫中本《三國志演義》,今得見者以名弘治甲寅(1494)刊本為最古,全書二十四卷,分二百四十回,題曰“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起于漢靈帝中平元年“祭天地桃園結義”,終于晉武帝太康元年“王?計取石頭城”,凡首尾九十七年(184??180)事實,皆排比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間亦仍采平話,又加推演而作之;論斷頗取陳裴及習鑿齒孫盛語,且更盛引“史官”及“后人”詩。然據舊史即難于抒寫,雜虛辭復易滋溷淆,故明謝肇?(《五雜組》十五)既以為“太實則近腐”,清章學誠(《丙辰札記》)又病其“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也。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如敘羽之出身豐采及勇力云:……?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愿往,斬華雄頭獻于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五寸,髯長一尺八寸,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似巨鐘,立于帳前。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某也!苯B問見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睅ど显g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于我亂棒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廣學;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誅亦未遲!薄P某曰,“如不勝,請斬我頭!辈俳提嚐峋埔槐,于關某飲了上馬。關某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背鰩ぬ岬,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寨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卻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ǖ诰呕亍恫懿倨鸨ザ俊罚┯秩绮懿俪啾谥當,孔明知操命不當盡,乃故使羽扼華容道,俾得縱之,而又故以軍法相要,使立軍令狀而去,此敘孔明止見狡獪,而羽之氣概則凜然,與元刊本平話,相去遠矣:……華容道上,三停人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坑塹,一停跟隨曹操過險峻,路稍平妥。操回顧,止有三百余騎隨后,并無衣甲袍鎧整齊者!中辛瞬坏綌道,操在馬上加鞭大笑。眾將問丞相笑者何故。操曰,“人皆言諸葛亮周瑜足智多謀,吾笑其無能為也。今此一敗,吾自是欺敵之過,若使此處伏一旅之師,吾等皆束手受縛矣!毖晕串,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列,當中關云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皆不能言。操在人叢中曰,“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北妼⒃唬骸叭丝v然不怯,馬力乏矣:戰則必死!背剃旁唬骸澳持崎L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人有患難,必須救之,仁義播于天下。丞相舊日有恩在彼處,何不親自告之,必脫此難矣。”操從其說,即時縱馬向前,欠身與云長曰:“將軍別來無恙?”云長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辈僭,“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言為重!痹崎L答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某曾解白馬之危以報之。今日奉命,豈敢為私乎?”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古之人大丈夫處世,必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云長聞之,低首良久不語。當時曹操引這件事,說猶未了,云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云長思起五關斬將放他之恩,如何不動心,于是把馬頭勒回,與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操見云長勒回馬,便和眾將一齊沖將過去,云長回身時,前面眾將已自護送操過去了。云長大喝一聲,眾皆下馬,哭拜于地,云長不忍殺之,正猶豫中,張遼縱馬至,云長見了,亦動故舊之心,長嘆一聲,并皆放之。后來史官有詩曰:
徹膽長存義,終身恩報恩,威風齊日月,名譽震乾坤,忠勇高三國,神謀陷七屯,至今千古下,軍旅拜英魂。(第一百回《關云長義釋曹操》)弘治以后,刻本甚多,即以明代而論,今尚未能詳其凡幾種(詳見《小說月報》二十卷十號鄭振鐸《三國志演義的演化》)。迨清康熙時,茂苑毛宗崗字序始師金人瑞改《水滸傳》及《西廂記》成法,即舊本遍加改竄,自云得古本,評刻之,亦稱“圣嘆外書”,而一切舊本乃不復行。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見,約舉大端,則一曰改,如舊本第百五十九回《廢獻帝曹丕篡漢》本言曹后助兄斥獻帝,毛本則云助漢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孫夫人,毛本則云“夫人在吳聞?亭兵敗,訛傳先主死于軍中,遂驅兵至江邊,望西遙哭,投江而死!比幌,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燒木柵寨》本有孔明燒司馬懿于上方谷時,欲并燒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諸葛瞻大戰鄧艾》有艾貽書勸降,瞻覽畢狐疑,其子尚詰責之,乃決死戰,而毛本皆無有。其余小節,則一者整頓回目,二者修正文辭,三者削除論贊,四者增刪瑣事,五者改換詩文而已。(二)《三國演義》講三國底事情的,也并不自羅貫中起始,宋時里巷中有說古話者,有“說三分”,就講的是三國故事。蘇東坡也說:“王彭嘗云:‘涂巷中小兒,……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笨梢娫诹_貫中以前,就有《三國演義》這一類的書了。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于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國志》,甚為詳細,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國的事情。至羅貫中之《三國演義》是否出于創作,還是繼承,現在固不敢草草斷定;但明嘉靖時本題有“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之說,則可見是直接以陳壽的《三國志》為藍本的。但是現在的《三國演義》卻已多經后人改易,不是本來面目了。若論其書之優劣,則論者以為其缺點有三:(一)容易招人誤會。因為中間所敘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惟其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并信虛者為真。如王漁洋是有名的詩人,也是學者,而他有一個詩的題目叫“落鳳坡吊龐士元”,這“落鳳坡”只有《三國演義》上有,別無根據,王漁洋卻被它鬧昏了。(二)描寫過實。寫好的人,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而寫不好的人,又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其實這在事實上是不對的,因為一個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壞。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處;而劉備,關羽等,也不能說毫無可議,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觀方面寫去,往往成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這就是說作者所表現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寫曹操的殲,而結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寫孔明之智,而結果倒像狡猾。??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寫關云長斬華雄一節,真是有聲有色;寫華容道上放曹操一節,則義勇之氣可掬,如見其人。后來做歷史小說的很多,如《開辟演義》,《東西漢演義》,《東西晉演義》,《前后唐演義》,《南北宋演義》,《清史演義》……都沒有一種跟得住《三國演義》。所以人都喜歡看它;將來也仍舊能保持其相當價值的。
魯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0698.html
相關閱讀: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