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無疑是小說中最具有爭議也是最具魅力的人物。他既萃集封建統治者奸詐、殘暴、嫉忌等惡劣品質于一身,又總括了封建政治家延攬人才、縱橫捭闔、權謀機變等多方面的才能,真可謂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許劭語)。由于作者尊劉抑曹的創作傾向,《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雖然與歷史上的曹操相比多有丑化,不過,作者羅貫中還是對曹操人生中的一些閃光點給予了足夠的肯定。
一、任洛陽北部尉時棒打權貴
作為宦官顯族之后,曹操無疑是幸運的,年紀輕輕便獲得了在東漢政壇嶄露頭角的機會。《三國演義》第1回載:(曹操)“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余條于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豪貴,皆責之。中常侍蹇碩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責之。由是內外莫敢犯者,威名頗震!
年輕時的曹操胸懷大志,敢作作當,其所作所為為腐朽的東漢政權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氣。在洛陽北部尉(類似于京城郊縣的一個公安局長)任上,他忠于職守,改革吏治,真正做到有令可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面對當權宦官蹇碩的叔叔時,能夠不避權貴,一視同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充分顯示出一個年輕政治家的膽識與魄力,從而為他后來邁入更大的政治舞臺打下堅實的基礎。
閃光指數:★★★★
二、勸何進勿召外兵
大將軍何進為誅殺宦官當權,決意請西諒剌史董卓領兵進京來“清君側”。這絕對是一條愚蠢的“餿主意”。作為何進左右手的曹操敏感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勸諫何進道:“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于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边@一建議,表明曹操對時局的清醒認識與勇于勸諫的膽略?上У氖,何進不僅沒有聽信忠言,反倒是怒斥曹操,說他是心懷私意。其后的事態發展證明,董卓進京,是東漢大亂的開始,也直接導致何進被宦官誅殺。何進在九泉之下,當痛悔于當初沒有聽取曹孟德的意見。
閃光指數:★★★☆
三、刺殺董卓,隨機應變
董卓獨斷朝綱,禍亂百姓,眾大臣卻束手無策,此時曹操勇敢地站出來,決心刺殺董卓,為國除害。他借向董卓獻刀的名義接近董卓,伺機刺殺之。無奈人算不如天算,正當曹操要刺董卓時,不料被董卓發現,大呼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北M管此次刺殺功敗垂成,但卻足見曹操的勇氣與膽識,他超人的智慧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刺殺雖然失敗了,但曹操卻由此獲得了反抗強權、匡扶正義的美名。
閃光指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4123.html
相關閱讀:朱德的故事五則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