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曾經最強大、最有條件一統中原的楚國,為什么未能抓住機遇反而遭到滅國之災?
楚國雄踞長江、漢水流域,擁有發展農業的最好條件,所謂“湖廣熟,天下足”。
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鐘,不僅可證楚國音樂不凡,還足以證明煉鑄造業發達 。煉鑄造聯系著兵器,那是武裝軍隊的必要條件 。今武漢東湖的大型雕塑《莊王出征》,令游人神情為之一振。正是楚莊王時期國勢大到飲馬黃河,那是越出長江流域挺進到北方。春秋五霸有兩霸是吳和越,后來越滅吳,楚又滅越,勢力就擴展到“百越”之地,那是多么遼闊的疆域!滅越,就占有西施的故鄉,那是紡織業最發達區。
武漢人仿造出一座“楚天臺”,據稱是仿楚靈王“章華臺”建造,章華臺后世稱之“天下第一臺”,是中國歷代帝王園林化離宮的先導 。楚宮的故事有“楚王好細腰,宮妃多餓死”。武漢東湖還建有“楚城”,與其相連的景觀有“楚市” 。古人曾寫文章說,到楚國都城郢,清晨穿新衣上街,歸來就擠破了。這描述也許夸張,但我們還是可以想見那繁榮。
繁榮的經濟一定會哺育出相應的文化。游三峽訪秭歸拜謁 屈原祠,自然要想到《離騷》。我們讀 屈原的作品和他的一生,還可以看到, 屈原愛國,楚懷王卻不給他愛的機會,但懷王沒能消滅屈原的愛心。 屈原的愛不僅是愛國、愛人民,他也深情地寫男女愛情,凝聚在楚辭中的愛,是非常豐富的情感。從詩經發展到楚辭,楚辭已是華夏文明中當時最先進的文學藝術 。
如此,楚國就給我們留下一個問題:楚國農業、紡織業、煉鑄造業,陶器、竹器、漆器等手工業,乃至商業經濟均發達,文學藝術也最為發達,何以會被在西北蠻荒之地發展起來的秦國所滅?
楚國不是生產力不行,也不是文化藝術不行,而是經濟文化都發展后,統治者的政治建設未能隨之發展進步,未能滿足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遭至滅亡。楚國更大的悲傷,恐怕還在于它不是沒有出現過改革。早于商鞅在秦變法的前二十五年,吳起就受楚悼王重用主持變法,變法的措施就是商鞅后來在秦施行的“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可惜變法僅一年,悼王死, 吳起被貴族射殺,變法夭折。
悼王去世半個世紀后,懷王即位,此時有屈原。屈原有什么革新主張嗎?他作為詩人的形象太飽滿了,以至后人常忽略了他的政治主張 。但司馬遷作《 屈原列傳》還是指出,《離騷》稱道了齊桓公 。齊桓公曾用管仲搞過春秋時最早的改革,齊因此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峨x騷》還稱道了湯、武革命。這都能讓我們窺見屈原的改革政見。 屈原不僅是詩人,他是楚國的“左徒”,這是掌國家內政外交大權的高級官員。一個高級官員有如此豐沛的學問和藝術造詣,且如此重視人的個性和創造性才華,豈不難得!可惜,楚終于被秦滅亡了 。楚國的悲傷是其他被滅亡的國家無法相比的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4459.html
相關閱讀:百里奚
過秦論-賈誼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