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六國,“帝國”體制開創性的確立于華夏大地,中國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吞滅六國的嬴政并沒有滿足于此,緊接著,五十萬秦國大軍開往嶺南,廣東、廣西、福建,以及西南夷廣泛分布的云南、貴州、四川南部均首次納入中原政權的版圖之中。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并越過陰山深入草原,給匈奴以沉重打擊。勇武的草原之王們倉皇的北逃,終秦一世,令匈奴人垂涎的富庶中原成為了他們眼中的星斗??雖是美好卻可望而不可及。匈奴北逃后,嬴政停止了征伐的腳步,在北部邊塞構筑長達萬里的長城,之所以如此,并非秦帝國無力征服,而是華夏目光所及之處,富饒肥沃的土地皆已被征服,其余的只不過是絲毫不值得垂青的窮鄉僻壤罷了。
完成了前無古人的壯舉,嬴政意氣風發地展望未來:朕的江山要一世二世以至萬世。在秦始皇的心中,秦國已經存在了六百年,自己建立的秦帝國國運的千秋萬世也應是“情理之中”。然而歷史以公允無情的現實回擊了嬴政的傲慢,他死后的次年,帝國便烽煙四起,他死后三年,劉邦、項羽的軍隊先后入主咸陽,秦帝國僅存區區15年便轟然倒塌。我們不得不追問,秦帝國是如此的強大,擁有者多達百萬的虎狼之師,為何只存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便轟然倒塌?為何說秦始皇是秦國滅亡的真正元兇?
筆者也曾聽過與“秦帝國因嬴政而亡”看似雷同卻其實有著本質不同的論調,諸如“明朝亡于朱棣”、“東漢之亡實因劉秀”等等,為何說有著本質不同呢,這種言論乍一看洞察感十足,實則是看似聰明的“瘋言”,劉秀、朱棣距漢、明之亡兩百多年之遙,一個王朝的滅亡因素是極為復雜的,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類言論實際上是思維惰性的產物,這就如同說你之所以會犯錯是因為你媽生了你,要不然你不會犯錯一般可笑,對于這類言論,我曾這般回應過:華夏之亡實因軒轅,人類之亡實因藍藻,宇宙亡于137億年前之大爆炸。哈哈,以上就當笑話,有些跑題,咱們回歸正題,強大的秦帝國為何迅速隕落?
在筆者看來,秦帝國的滅亡實際上是一次“人性的勝利”。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看它是否能夠持續繁榮昌盛的一個關鍵參考點在于這個國家、民族的普通大眾是否具有活力,而并非這個國家的政府有多強的軍隊和警察組織。蘇聯曾興盛一時,全球兩霸之一,世界共產主義的老大哥,武力昌盛,威勢凜然,卻一夕之間分崩離析,根本原因在于這個體制是恐怖的,整個社會的聲音都噤若寒蟬,普羅大眾的思想意識備受壓抑。人民充滿活力則國家必然充滿活力,當一個國家的“?絲”們都滿懷奮發之心時,這個國家的未來無疑是明亮寬廣的。
而嬴政恰恰犯了這個致命錯誤,他的施政理念中,嚴重缺乏“人性”,甚至于將人文關懷視作仇敵。他將整個帝國當做了一架冰冷的機器,在這個機械體系中,社會底層的人民只能做沒有情感的螺絲釘,“皇帝”傲立于金字塔頂端,駕馭著一切,不僅普通百姓,哪怕是體制內的高官勛貴,也只是食君之祿的臣仆,整個國家都要以皇帝的意識為核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4463.html
相關閱讀: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百里奚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過秦論-賈誼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