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是明朝的愛國英雄,他幼年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后來于謙考中了進士,開始為國家效力。
昏庸的皇帝明英宗即位后,不管理朝政,大權被他身邊的大太監王振掌管著,北方的瓦剌族趁機打了過來。
王振聽說后,想趁這個機會立功,于是勸明英宗親征。明英宗聽了王振的話,調集了五十萬大軍,帶領一百多個大臣出征,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虜了。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為“土木之變”。消息傳到北京后,引起一片恐慌;侍蠹泵φ偌蟪忌塘浚粋大臣提出要把京城遷到南方,但于謙站出來反對說:“誰要放棄北京,就應該先砍他的頭!”
贊成遷都的大臣問于謙:“我們的五十萬大軍被打敗了,你怎么守衛北京呢?”
于謙嚴肅地說:“南宋朝廷只滿足于待在江南,而不想去收復失地,最后還是滅亡了,這個教訓各位都還沒忘吧!京城是國家的根本,只有保住根本,才能穩定大局,老百姓才能安心。請皇太后趕快傳令讓各地兵馬前來守衛北京。”
于謙的話讓那些想南遷的大臣感到羞愧,皇太后也被說服了。為了安定人心,抵抗瓦剌入侵,于謙等人擁戴英宗的弟弟當了皇帝,就是明景帝。于謙也被任命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北京。
于謙一上任就辦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將王振的同黨全都革職查辦。
第二件事就是擴編軍隊。他一面傳令讓外地軍隊火速來北京,一面又派了十五位官員到河南、山東等地去招兵。老百姓聽說要保衛北京,紛紛報名,京城的隊伍迅速增加到二十二萬人。
第三件事就是儲備糧食。當時通州官倉存著幾百萬石糧食,有的大臣主張把這些糧食全都燒掉,免得讓瓦剌軍搶走。于謙沒有同意,他征調了五百輛大車,派士兵把通州的糧食運到了北京。
經過這一番準備后,北京城變得像一座堡壘一樣,士兵和老百姓都卯足勁,準備給進犯的敵人迎頭痛擊。
不久,瓦剌軍帶著明英宗來了。瓦剌軍派了一個使者對皇太后說:“我們是特意送你們皇上回來的,請你們快打開城門迎接。”不少大臣聽后想借這個機會同瓦剌講和,但于謙不同意,他認為敵人借口送還英宗,其實是想趁機打進城來。
一位大臣說:“如果不同他們談判,萬一惹惱他們,把皇上殺了,這個責任誰擔得起?”
于謙理直氣壯地說:“國家第一位,皇上第二位。不能為了皇上一個人,就拿整個國家和敵人交換。”
于謙把城門全都關閉嚴實,讓軍隊駐守在城外,還下令在交戰時后退的戰士, 一律處死。
瓦剌軍見于謙沒有上當,就開始進攻。于謙將瓦剌軍引入埋伏中,然后命令士兵發射火槍,埋伏在大道兩旁的軍隊也趁機殺出來,大敗瓦剌軍。瓦剌軍傷亡慘重,只好放棄了攻打北京。
攻打北京失敗后,瓦剌軍將明英宗送還給了明朝。英宗雖然回到北京,可皇帝的位置已不屬于他,但他還想繼續當皇帝,于是在明景帝病重時,重新登上了皇位。
明英宗對于謙當初擁戴景帝而懷恨在心,更不滿意于謙把國家看得比他還重要,最后他以“謀逆”的罪名判處于謙死刑。
于謙雖最后被處死,但他保衛北京的英雄事跡卻被人稱頌至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5290.html
相關閱讀: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