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歷史解密: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最終流落何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什么是"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就是那個能證明皇帝身份和權威的巨大的印章。

  我們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能看到縣太爺升堂的時候都有一塊巨大的官印放在案幾一旁。這官印是皇帝給的,用來證明他的官員身份和權力的。而玉璽就是皇帝的"官印",是天底下最大的官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他官印都是由玉璽派生出來的。

  那么這個"傳國玉璽"是什么樣子的?它從何而來,現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歷史上的玉璽是秦朝以后歷代帝王相傳的印璽。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后下令鐫造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陜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圓四寸,螭虎紐,一說龍魚鳳鳥紐。玉璽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從此,歷代帝王無不把傳國玉璽當作權力的重要象征,當作一統天下的象征。傳國玉璽不僅成為野心家覬覦和割據君王爭奪的目標,也是中央王朝后宮的珍寶,國之重器。得到玉璽的人將玉璽解釋成自己"受命于天"的表現;而一旦失去玉璽則被視作王朝"氣數已盡"的表現。如果有哪個皇帝登基的時候沒有傳國玉璽捧在手里,就被譏為"白版皇帝"。意思是說你這個皇帝是自己封的,根本沒有辦法證明。他們發出去的沒有玉璽印章的詔書自然也不那么令人信服了。

  傳國玉璽據說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作的。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絕世寶玉。傳國玉璽的傳奇要從這塊和氏璧說起。

  據說春秋時的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認定是稀世珍寶,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難以判斷,就叫玉工來辨識一下。恰好這寶玉屬于深藏不露的那種類型。楚國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寶貝之處,就說是一塊普通石頭。這下可害慘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腳,落下了終身殘疾。后來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獻上寶玉。楚武王和玉工們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處欺君罪,連右腳也被砍去了。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著這塊玉在荊山下號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后很奇怪,派人去問。卞和說:"我并不是悲嘆自己的命運,還是為手中的寶玉被世人看做是普通石頭感到悲哀?傆幸惶鞎腥俗C明我沒有撒謊。"楚文王就叫人將卞和的石頭剖開,細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奇怪的是,和氏璧誕生后,圍繞在它身上的傳奇接二連三地發生了。楚威王時,昭陽滅亡越國,為楚國建立了大功,得到了和氏璧的賞賜。和氏璧進入了"流通渠道"。后來昭陽出游赤山。赤山下有很深的水潭。昭陽是個很喜歡炫耀的人,在水潭畔高樓里宴請賓客,拿出和氏璧來讓大家鑒賞。根據在場人事后回憶,當時水潭中突然躍起一條大魚,足足有一丈多大。這條大魚還帶出了一群各式各樣的小魚來。大家都覺得很稀奇,都跑到水邊去看魚了。等大家贊不絕口地回到房間后,發現和氏璧不見了!昭陽震驚沮喪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懷疑是門人張儀偷的,對可憐的張儀嚴刑拷打,死命要審出寶貝的下落來?珊褪翔挡⒉皇菑垉x偷的,再怎么打也打不出寶玉來啊!結果是張儀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休養后背楚入魏,最后入秦幫著秦國人出謀劃策,專門和楚國人作對。和氏璧沒有找回來,楚國反而多了一個死敵。

  和氏璧其實是被其他人偷盜的。昭陽在楚國的勢力很大,在失竊后出千金懸賞,追查和氏璧下落。風聲實在太緊了,偷盜者在很長時間里都不能將和氏璧"脫手"。后來,趙惠文王時期,和氏璧突然出現在了趙國首都邯鄲。內侍繆賢只用了五百金就買到了這個寶貝,喜歡得了不得。趙惠文王知道后,多次暗示繆賢將寶玉送給自己?娰t就是舍不得。趙王急了,干脆派兵到繆賢家生搶和氏璧。這事鬧得很大,讓西邊的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就給趙王寫了一封信,說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當時秦強趙弱,趙惠文王懷抱著寶玉,急得不知所措。下人藺相如臨危請命,引出了一段"完璧歸趙"的故事來。和氏璧之后長期保存在趙國的宮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和氏璧這才落入秦國人手中。

  和氏璧與生俱來的曲折命運似乎預示著用它加工制作的傳國玉璽的多舛命運。秦始皇用它造至高無上的玉璽,本來希望這個皇權的象征能夠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孫手中傳下去,永保江山。不料愿望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秦朝迅速滅亡,和氏璧造就的傳國玉璽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歷79 程,并最終湮沒無聞,成為一大歷史謎團。

  這里又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湖面風浪驟起,秦始皇的御舟眼看就要被風浪給顛覆了。秦始皇情急之中,把傳國玉璽拋入湖中。奇怪了,洞庭湖頃刻間水平浪靜,秦始皇一行得以平安過湖。八年后,秦始皇出巡道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拿著玉璽站在道中,對秦始皇說:"玉璽還給祖龍(指秦始皇)。"說完,那人就不見了蹤影。傳國玉璽重新進入秦國手中。這個故事對塑造秦始皇的光輝偉大形象很有幫助,所以被秦朝廣為宣傳。我認定這完全是一個官方主導的政治謊言。

  能夠被歷史證實的是公元前206年的10月,劉邦率農民起義軍打到了咸陽灞上,秦王子嬰投降,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細心呵護著玉璽,并在西漢王朝建立后將它作為了新王朝的傳國玉璽。劉邦也希望玉璽能夠在劉家世世傳受,將它稱作"漢傳國璽"或"漢傳國寶"。傳國玉璽珍藏在長樂宮。西漢末,王莽篡權。他要改朝登基,需要玉璽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當時玉璽由他的姑姑,漢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著。王政君對劉家的感情比對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璽。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陽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璽。王舜撂下了狠話,說這玉璽是不交也得交了。王政君早先對王莽等人印象很好,現在感覺被虛偽的侄子給騙了,哭罵著將玉璽擲到地上。王舜慌忙將玉璽撿起來,可惜玉璽還是被摔掉了一角,不完整了。后來,雖然王莽等人用黃金將缺角給補上了,但是玉璽還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權垮臺時,傳國玉璽就在王莽的尸體身上。亂軍搶到傳國玉璽,獻給了綠林起義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劉玄后來被赤眉軍打敗,傳國玉璽一度成為赤眉軍擁立的小皇帝劉盆子的玉璽。劉盆子后來也失敗了,投降建立東漢的劉秀。傳國玉璽重新成為了漢朝的玉璽,從劉秀開始,一直在東漢諸帝手中流傳。洛陽的東漢宮廷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傳國玉璽,生怕出一點紕漏。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何進、袁紹等人武裝誅殺十常侍的時候,太監們裹挾著漢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等血腥鎮壓平定后,宮中查點寶物,發現玉璽不見了!十余年后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洛陽再次招來血光之災。董卓戰敗西逃,放火焚燒了洛陽宮廷。最先突入洛陽的孫堅部在救火的時候,于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尸體。宮女頸下赫然懸掛著傳國玉璽。孫堅視之為吉祥之兆,有心將玉璽占為己有。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紹。袁紹也想要這傳國玉璽,就又演出了好多幕大戲來。有人說袁紹立即扣漢光武帝劉秀的"標準像"。傳國玉璽在他手里停留過嗎?押孫堅的妻子逼孫堅交出了玉璽;三國演義則說孫堅帶著玉璽返回長沙,在路上被和袁紹一伙的劉表截擊而死,后來玉璽落入袁術手中。不管怎么說,袁紹也好,袁術也好,最后都被打著漢朝旗號的曹操給打敗了,傳國玉璽重新回到了漢獻帝的手里。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建立了曹魏。傳國玉璽自然順延成為曹魏的皇權象征。曹丕畫蛇添足,派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三國一統于西晉,玉璽歸晉。西晉末年,中國北方陷入了所謂的"五胡亂華"時代,朝代更迭頻繁,動蕩不安。傳國玉璽開始了最為劇烈的顛沛流離。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被滅亡西晉的匈奴部、前趙劉聰所奪得。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奪得玉璽,也畫蛇添足在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意思是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歸。后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建立了冉魏,續而擁有了玉璽。在亂世中,所有的野心家都需要給自己臉上貼金,希望證明自己權力的合法性,同時貶低、打擊對手。聽說冉魏擁有玉璽,北邊的鮮卑族心理不平衡了。81 公元352年,鮮卑族慕容?為得到傳國玉璽,南下攻魏。三月,冉閔兵敗被擒,五月被殺。冉魏都城?城被北鮮卑大軍團團圍困。冉魏大將軍蔣干等人輔佐太子冉智閉城拒守。當時?城發生了饑荒,到達了百姓相食的地步。后趙時期的宮女都被饑餓的人們吃光了。蔣干為了解決困境,只能一方面奉表向鮮卑族請降,一方面又派人向東晉的謝尚求救。蔣干的如意算盤是希望能夠將鮮卑軍隊和東晉軍隊都吸引過來,讓他們鷸蚌相爭。謝尚等人也不是傻瓜。謝尚戰前派戴施占據枋頭。東晉素無恢復北方故土的雄心壯志,相反更看重冉魏手中的傳國玉璽。對于以天下正統自居的東晉王朝來說,傳國玉璽是證明自己合法性的重要工具。戴施接到蔣干的求救信息后,就派了個使者到?城討價還價,說東晉可以出兵援助,但是必須拿傳國玉璽來做信物。蔣干猶豫不決,不愿意用傳國玉璽來換援兵。戴施見蔣干還在猶豫,在幾天后親率精兵百余人入?城助守,進一步欺騙蔣干說:"天子聽說玉璽已經到了我手中,這才相信蔣干你是真心誠意求援的,調遣軍隊糧草來救。"蔣干相信了戴施的話,將玉璽交給了他。戴施一拿到玉璽,就密令何融送傳國玉璽到枋頭,再派遣部將胡彬以三百精騎連夜護送玉璽到東晉首都建康,獻給晉穆帝。傳國玉璽重新成為晉王朝號令天下的象征。兩個月后,?城被鮮卑族攻破。冉魏滅亡了,但鮮卑人并沒有實現得到傳國玉璽,做名正言順的皇帝的目的。他們的沮喪與失望之情可想而知。慕容?干脆謊稱得到了玉璽,登基做了皇帝。似乎是為了證明玉璽在自己手里,鮮卑人還信誓旦旦地改元"元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8416.html

相關閱讀: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百里奚
過秦論-賈誼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