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壕內大部分是經火焚燒的散亂人肢骨,被埋在3個不同的位置,其中一處是專燒下肢骨的,從燒骨的保存情況看,應是死后被燒的。從清理的情況分析,這些肢骨都是在環壕內現場焚燒的,因為肢骨周圍的填土都被燒成了紅燒土。 歷史
環壕內發現的人骨架,上、下肢骨均十分粗大,其中一具身高在1.85米以上。對7具較完好骨架的初步鑒定得知,他們均為成年男性。專家結合人骨周圍出土的鎧甲及銅鏃等物品分析,死者的身份應為戰國晚期韓國將士,他們的人頭被秦國士兵割走后,尸骨被隨意扔在環壕內。 歷史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郝本性說,據文獻記載,秦國在商鞅變法后獎勵耕戰,為了激勵士兵英勇作戰,將軍功與獲得敵人的首級相聯系,“凡戰獲一首,賜爵一級”。
郝本性說,“這一遺址的發現,不僅是秦國獎勵戰功制度的實例,同時也見證了秦滅韓的歷史。”
今年2到4月,配合鄭(鄭州)石(石人山)高速公路的建設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在新鄭市龍湖鎮王許村及櫻桃園村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戰國環壕1處,漢代墓葬8座,出土了銅、鐵、釉陶、陶等不同質料的文物百余件。這一帶的考古發掘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記者桂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8425.html
相關閱讀: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百里奚
過秦論-賈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