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北宋和南宋,都有個共同的社會難題,就是剩女多。照理說,剩不剩的,自得其樂就好,與旁人無關。問題是,宋代的剩女們之所以剩著,并非自己選擇的結果。剩女們個個都削尖了頭,想往圍城里鉆,卻苦于當時社會風氣崇尚奢華,“風俗奢靡,日甚一日”,“高嫁妝”成風,黃花閨女留來留去留成了愁。
對于一般人家來說,生個女兒可真是愁死人,虧大了。養大了女兒,還得倒貼高嫁妝,才有機會讓女兒成為別人家的苦力??任勞任怨,任打任罵,由著婆婆凌虐。也難怪那個年頭的人都重男輕女。生個小子,將來靠著嫁妝,就能過上小康生活,還免費贈送一個苦力和出氣筒。這么劃算的生意,哪里去找?
于是,嫁不出去的女子越來越多,最后竟然成了社會問題。在古代,地多人少,人口的繁衍可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所在。況且,在以人頭稅為主要收入的年頭,人口多,政府就有錢,國家就有兵;人口少,啥都沒有,也難怪朝廷對剩女問題頭疼不已。這么多剩女,怎么解決?有的是靠宗族的力量。父母沒錢嫁女兒,咋辦?由宗族贊助。范仲淹當了官之后,整了個義莊,有大片田地,收入就用來贊助族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有規定,貧苦之家嫁女兒,可以得到義莊贊助的三十貫錢。在當時,這三十貫錢可以在中原地區買下幾十畝地了?梢,當時的嫁妝可真是高得令人咋舌,帶著幾十畝地嫁人,也才勉強合格而已。
當然,也不是每個宗族都能出個像范仲淹這樣,有官當有錢賺還擔憂著族里大事的人。多數地方,還是靠官府的力量,才讓剩女們有了一線生機。很多地方意識到剩女的難題后,都對嫁妝問題進行了規定。比如,規定百姓家嫁女兒,嫁妝不得超過某一標準,否則不僅要受到經濟上的重罰,還得坐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8495.html
相關閱讀: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