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及少年時期的文姬,在父母的寵愛教誨下,是幸福的;但從第一次婚姻開始,她的命運發生了悲劇性的轉折,開始了顛沛流離、曲折悲慘的一生。
正值二八妙齡,文姬嫁給了河東世族弟子衛仲道。傳說,衛仲道到圉鎮求學,在鐵底河邊初遇蔡文姬,向文姬問路,因此兩人相識并相戀直至締結姻緣。但傳說終究是傳說,真實的情況則可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幸,衛仲道是個有名的才子,與文姬志趣相投,因此夫妻兩人彈琴吟唱,相敬如賓?上Ш镁安婚L,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男半女,衛家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才高氣傲的文姬受不了衛家的白眼,不顧父親的極力反對,于是,“夫亡無子,歸寧于家”,她毅然回到娘家。
天有不測風云,不久之后,蔡家遭遇了一場更大的變故。公元192年,王允設計誅殺了奸臣董卓,天下人無不拍手稱贊,惟有“蔡邕在王允坐,聞卓死,有嘆惜之音”(《三國志》卷六)!度龂萘x》里的描寫更是翔實生動:
正飲宴間,忽人報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獨敢哭耶!”遂喚武士:“與吾擒來!”須臾擒至。眾官見之,無不驚駭,……乃侍中蔡邕也。
為什么蔡邕會痛惜董卓之死,做出如此讓眾人驚駭的舉動呢?
在董卓掌權時,;\絡人才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得知蔡邕名氣大,卓就請他來做官,但蔡邕不滿其荒淫殘暴,不予應召。董卓大怒,使人對蔡邕說:“如果不來,就殺你全家!”迫于董卓的淫威,邕只好應召。董卓見其一表人才,甚為喜歡。三天之內,三次晉升其官,遂官至左中郎將。不僅如此,“卓重其才,厚遇之。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保ā度龂尽罚┧圆嚏摺爸灰蛞粫r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但此舉讓當時的執政者王允大為惱怒,蔡邕情知罪大,于是請求“愿黥首為刑以繼漢史”,眾官惜邕之才,也皆力救之,但王允不聽,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
父親死后,母親從死。接連的變故與打擊讓蔡文姬如遭霹靂、痛徹心扉,從此之后,惟余她孤身一人,漂泊于亂世。但誰也不曾想到,更大的災難還在后面。
公元195年,董卓部將李?、郭汜等人伙同北方的胡兵進犯長安,殺了王允劫了帝后、嬪妃等離開洛陽出逃。跟隨著李?、郭汜的匈奴胡兵也乘機殺民掠財,奸淫搶掠婦女。混亂中,無依無靠的蔡文姬也被胡兵擄走。
古人云:“寧為太平犬,不作亂離人!睉饋y之時,生靈涂炭,有多少家敗人亡,又有多少妻離子散?蔡文姬的《悲憤詩》就深刻地描繪了戰亂帶給百姓的痛苦:“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
被胡兵所擄后,文姬被迫離開中原,前往邊荒胡地(現在的內蒙古)。一路上的辛酸屈辱,是一言難盡的!盎虮慵娱⒄,毒痛參并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弱質芊芊的嬌美女子,被一群如狼似虎的野蠻胡人搶掠而去,一路上要經受多少侮辱和折磨!
《后漢書》中記載,“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边@一行文字,以讓人極其痛心的方式揭示了文姬在匈奴的那一段徹底改變了她命運的生活。雖寥寥數語,但其中定會有許多跌宕起伏、讓人不忍猝讀、不忍猝聽的故事,但對于這段歷史,正史中一片空白,從而留給后人無數猜想。二、越漢國兮入胡城
世人皆認為,匈奴兵見文姬天姿國色、美貌動人,就將其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從此,她流落匈奴,成為左賢王的夫人,貴為王妃。事實真的如此嗎,還是后世文人意圖給文姬增添光彩和尊嚴?
其實蔡文姬流落胡地,并不一定成為左賢王的妻妾,《后漢書》上只說:“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淪落于南匈奴左賢王的部落里,并不一定就是左賢王將她納為姬妾,至于當左賢王的正妻,那更是不可能的事。
《三國演義》中也這樣轉述:“原來操素與蔡邕相善。先時其女蔡琰,乃衛仲道之妻;后被北方擄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入中原。操深憐之,使人持千金入北方贖之。”這段文字中也沒有臆斷文姬嫁給了左賢王。
如果蔡文姬真的是左賢王的正妻甚至比較正式一點兒的寵妃,曹操和漢使也不會用“贖”這一字眼。我們知道用“贖”字,往往是對于沒有人身自主權者,比如替妓女贖身等,所以蔡文姬的地位在匈奴只是女奴而已。這些在蔡文姬的詩文中也能找到鐵證:“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逼”、“失身”、“銜悲畜恨”這樣的字眼流露出文姬流落匈奴、被胡人逼迫的無奈與痛苦,風風光光地當左賢王王妃的蔡文姬能寫得出來這樣的詩句嗎?
所以,在匈奴,文姬不一定就是王妃,王妃身份很可能是后世文人意圖給文姬增添光彩和尊嚴。但不管事實如何,世人都愿意相信她是那一個“胡人寵我兮有二子”的王妃,這樣在世人的心中,會稍稍減去一些悲痛,多一些安慰。
一千多字的《胡笳十八拍》,字字情深意切,一是傾訴對故鄉的思念,二是抒發惜別孩子的悲怨,至于胡人,她沒有提起。也許正是因為那段事情太傷心、太屈辱,以至于她不想回憶,或者難于啟齒!笆馑仔漠愘馍黼y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她和他,生活背景有天壤之別,彼此語言不相通,興趣愛好不相同。她心里裝的是故國、詩書與音律,這跟他如何溝通?從何談起?在荒蠻之地,誰又能和她“語”?在匈奴,她的內心是失落和痛苦的,靈魂是孤獨的。失落、痛苦和孤獨,又讓她異常地思念故土。所以,12年來,文姬“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每當“有客從外來”,她“聞之常歡喜”。
但誰又曾想到,十二載后,已經漸漸淹沒在胡地風霜之中的文姬,生活又一次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她不得不再一次面臨生離死別。三、琴瑟相諧白頭情
蔡文姬在周近的護衛下回到故鄉陳留郡,但斷壁殘垣,已無棲身之所。曹操憐憫她孤苦伶仃,安排她嫁給了田校尉董祀,又一次從根本上改變并決定了文姬的后半生命運。
董祀為屯田都尉,也稱典農都尉,負責統領屯田農戶耕種莊稼,相當于縣令。他不僅出身望族,而且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是一位自視甚高的人物。把文姬許配給這樣的人,曹操對文姬可謂是傾注了父親般的關愛之情。
但這場婚姻是曹操的“行政命令”。對文姬而言,她并不十分情愿。歸漢時她已年過三十,心理和生理年齡都已步入中年,身心飽受摧殘的她早已心灰意冷。而董祀娶文姬也不是心甘情愿。他對文姬有著無可奈何的不足之感,只是迫于曹丞相的授意,勉強接受了她。
董祀對文姬有著怎樣無可奈何的不滿意呢?
一者,董祀年輕有為兼才華出眾,出身望族且正值鼎盛年華,這樣一位自視甚高的人物,眼光必定很高;而文姬雖然有絕世才華,但不僅二嫁,又韶華不再,況且經過12年的大漠風沙,容顏也不復當年艷麗之色。這怎能不讓董祀嫌棄?
二來,蔡文姬有著難以彌合的巨大精神創傷。自歸漢后,她日夜思念遠在胡地的兩個兒子,時常神思恍惚,夜里做夢也時常發出悲聲。在她心中,孩子留下的空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填補和代替。對于她的恍惚,董祀必然不滿。
所以,二人起初的夫妻生活很不和諧。
董祀的冷落,更加重了文姬的自卑感。在《悲憤詩》中,她述說道:“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勵。流離成鄙賤,?謴途鑿U。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睍缡啦排幌訔墸钊瞬黄蕉譄o奈,但最終董祀與文姬修好,琴瑟相諧。而這一切來源于一場生死之災。
婚后一年,董祀犯下死罪,曹操判其斬首。聞此訊息,文姬顧不得嫌隙,披頭散發、赤著雙腳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當時曹操正大宴賓朋,公卿大夫、各路驛使坐滿一堂。聽得文姬求見,曹操興奮地說:“蔡伯喈之女在外,諒諸君皆風聞她的才名,今為諸君見之!”文姬因求夫心切,一進來就跪在曹操面前,聲淚俱下,替丈夫請罪。她的語調悲戚,話又說得懇切,座上那些蔡邕原來的同僚好友,無不為之動容。
曹操也大起悲憫之情,嘆口氣說:“事情確實值得同情,但文狀已去,為之奈何?”蔡文姬懇求道:“明公廄中有良馬萬匹,帳下虎士成林,卻為何吝嗇一匹快馬、一名士兵去追回文狀,而不肯救垂死之人一命呢?”說罷又是叩頭。曹操念及昔日之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馬加鞭,追回文狀,并寬宥其罪。當時天氣很冷,曹操見文姬慌忙中披散著頭發光著腳,就命人取來頭巾、鞋襪給她穿上。(《后漢書》)
仔細推敲,這極有可能是曹操所設的一個計謀。一是小懲董祀。此次婚姻乃曹操一手操辦,但董祀竟不滿意文姬,也就是對曹操不滿,所以要找個借口懲治他一下;二是促使二人的婚姻和諧。曹操對待文姬如慈父,文姬受到丈夫冷落,他定會覺得不安內疚,設下計謀讓文姬在關鍵時刻為董祀求情,董祀必會感激文姬恩情,而后就不再生嫌棄之心。
以上的推測雖然未必為真,但“曹瞞詐術深”,設下這樣的計策是有可能的。先不管這是不是曹操的計謀,單從此事來看,他對蔡文姬確實是十分關愛和敬重的。
之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開始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后來,夫妻二人看透世事,董祀辭官和文姬溯洛水而上,在藍田(今西安附近)隱居,居住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蔡文姬閑居之余,就憑記憶整理父親收集過的舊書典籍,并接替父親寫《續漢書》。
二人不僅琴瑟相諧、白頭終老,還生有一兒一女,女兒長大后嫁給了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司馬師被后來的晉朝追封為景皇帝)。一代才女有此歸宿,讓人在悲憫之余稍感欣慰。四、千古絕唱后世名
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獵經過藍田,曾經前去探視文姬二人!度龂萘x》中有過這樣一段描寫:
操在馬上望見一簇林木,極其茂盛,問近侍曰:“此何處也?”答曰:“此名藍田。林木之間,乃蔡邕莊也。今邕女蔡琰,與其夫董祀居此!薄僖贪儆囹T,到莊門下馬。……琰聞操至,忙出迎接。操至堂,琰起居畢,侍立于側。操偶見壁間懸一碑文圖軸,起身觀之。問于蔡琰,琰答曰:“此乃曹娥之碑也。……妾父蔡邕聞而往觀,時日已暮,乃于暗中以手摸碑文而讀之,索筆大書八字于其背。后人鐫石,并鐫此八字……”
通過上面的記述,我們可想而知,蔡文姬不知整理了多少行將散失的古代典籍文化。我們今天看到的蔡邕所著《筆勢》中“藏頭護尾,力在其中”等妙法,也極有可能是通過文姬而流傳下來的。有人傳說鐘繇學書于蔡文姬,然后傳給衛夫人,衛夫人又傳給王羲之。當然,這樣的傳說未必全是事實,但蔡文姬使其父蔡邕精絕一時的詩、書、琴等絕藝得以薪火相傳,沒有就此湮滅,應該說居功甚偉。
據《后漢書》記載,曹操赦免董祀之罪后,和文姬拉起家常,問:“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意思是問蔡文姬家中的珍奇古書還能記起來嗎?蔡文姬說:“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雖然如此,但憑記憶,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來!辈懿俾牶蟠笙策^望,立即說:“既然如此,命十名書吏到尊府抄錄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聞男女有別,禮不授親,乞給草筆,真草唯命!焙髞聿涛募{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足見其才情非凡。
明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稱“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碧瞥死铐犚苍l出這樣的感慨:“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背齾s《胡笳十八拍》之外,文姬的《悲憤詩》,更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胡漢恩仇、家國之恨、兒女之情等血淚凝就的詩篇規模宏大,時逾二十年,地跨上千里,敘事為經,抒情為緯,“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具一體,不知感動了多少人。據說,曹丕對蔡文姬的詩賦文章十分贊賞,曾對弟弟曹植說:“文姬的文章真好,咱們怎么就寫不出這樣的文章呢?”曹植感觸頗深地說:“人家的文章是用血淚寫的,而我們的文章是用墨寫的。”
文姬飽經戰亂之苦,生離死別之痛,她不同尋常的悲慘際遇也使她的詩作成為千古絕唱,堪稱“詩史”。通過這些詩,我們了解到在“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的時代,普通的百姓們,曾經承受了多么大的苦難。
再次回顧她的詩句:“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蔡文姬不愧為一個古今罕見的大才女!這樣的文字,既令人震撼欲高歌暢飲,又令人哀傷想痛哭一場。
一代才女,不知魂歸何處,但千余年的歷史風雨霜天,抹不掉后人對她的敬慕和想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0425.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