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提到誅殺功臣,人們自然會想到漢朝的開國皇帝劉幫,他的江山有一大半是韓信打下來的,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西漢王朝,劉幫也更不可能當皇帝。劉幫當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弱韓信的勢力,把當時還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跡之地,然后又有人適時告發韓信“謀反”,劉幫又再將他再貶為“淮陰侯”,不出幾個月他的妻子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砍頭。
劉幫于紀元前二O二年得天下,韓信于紀元前二O一年身首異處,這對共過患難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處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難怪韓信在臨刑之前發出了“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了。劉幫于處決韓信之后的六年間,又相繼把打天下時立過大功的燕王藏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消藉砍頭,稍后分封的燕王盧綰被廢為平民,連他的女婿趙王張敖的封國也被取消;韓王信則很幸運地逃往匈奴,漢初分封的七個異姓王就只剩下偏居一隅兵微將寡對漢帝國構不成實質性威脅的衡山王吳芮了。劉幫誅殺功臣的惡名也因此載入史冊。
劉邦誅殺功臣的名聲最為響亮,但他并非做得最絕的人物;和歷史上的另外兩個帝王勾踐和朱元璋相比,劉邦的行為簡止仁慈得象傳說中的“觀世音菩薩”。劉邦所誅殺的六個異姓王,雖然在打江山時立了大功,但他們的封國跨州連郡,各自擁有強大的軍力和財力,對漢王朝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就算他們念在和劉邦曾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的情份上不舉兵反叛,他們的后裔能否還會顧念這種情份就是一個未知數了,一旦實力膨脹到一定的程度,向主子問鼎發難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更何況六個異姓王都是用兵于神的英雄豪杰,年齡也比劉邦小得多,若要反叛朝庭自然難于應付,劉邦抵抗得了并不表明他的后代能夠抵抗。
因此那些強大的封國一朝不滅,漢帝國就一朝不能安枕。劉邦自己就是因反叛項羽才當上皇帝的,因此對封國的忠誠持懷疑態度,最安全的辦法就是事先消除隱患,把封國消滅或使其力量消弱到不能累積叛變資本的程度。韓信在當楚王時曾收留了劉幫的天敵項羽的大將鐘離昧,招降納叛連友幫都是一件忌諱的事,就更不用說懷有震主之威的臣子了,因此劉幫對韓信的疑慮并非毫于根據。梁王彭越是因沒履行封國出兵助主的義務才招致殺身之禍的;淮南王英布則是率先舉兵發難,劉幫連回避的余地都沒有,因此劉幫誅殺功臣是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是為了帝國的千秋大計,并非單純是猜忌心太重或心胸狹隘之故,象和韓信并稱“漢初三杰”的張良和蕭何,劉幫不但沒殺他們還禮敬有加,其他的功臣也都委以重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3026.html
相關閱讀: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