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古代死囚為何都選擇在秋后問斬? 古代砍頭文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古代死囚被斬首的全過程:斬首是古代執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就是殺頭。所謂梟首或棄市其實也都是斬首,只不過梟首指斬首后把人頭懸掛在高竿上示眾,棄市指將囚犯在鬧市處死。從秦時起斬首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后直至明、清的死刑執行方式主要是斬首,它的處罰程度比凌遲輕,而比絞刑重。

  古代死囚為何都選擇在秋后問斬?

  在小說、電影或者電視劇中,我們有時候會看到:“秋后問斬”,這是對于犯了死罪的囚犯所判的刑。為什么古時候的統治者要選秋天來處訣死囚呢?

  “秋后問斬”一詞據載始于唐朝,文學作品最早出現于《水滸》英雄傳中。追溯中國封建統治時期,有關“秋冬行刑”的記載,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而關于刑殺與時令的論述最早見于《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

  古時候,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認為在人類和自然界萬事萬物之外存在著一個能支配萬物的造世主。災害、瘟疫、祥瑞、豐年都是上天賜予的,因而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古代司法工作者認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間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人的生死應合于自然。秋天草枯葉落,處決罪犯才合天地蕭殺之時。

  之所以選擇秋冬二季實行,主要是考慮示警的作用,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閑,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再則大概是因秋冬百物蕭條,亦是進入一年的尾聲,亦適合執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萬物正蓬勃生長,因此較不適宜取人性命吧。于是,秋冬時節處決罪大惡極的犯人,成為從古到今的傳統,漸漸在法律條文上形成“秋訣”制度:春天定罪,秋天問斬。

古代死囚被斬首的全過程

  西漢中期董仲舒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東漢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月、十二月報囚”。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執行。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早在漢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進行。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復審復核,死罪更要多次復奏后由皇帝親筆勾決。 明清兩代又引入了"秋審""和"朝審"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會審京畿附近的死囚,稱為"朝審";而每年八月中旬復審各省死刑案件則稱為"秋審",朝審與秋審后把死刑案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祖四類,除情實類由皇帝勾決后執行死刑外,其他三類均可免除死刑。執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節,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征肅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5548.html

相關閱讀: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