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視的現象由來已久。齊國的晏嬰出使楚國,楚王當著他的面說齊人“善盜”(喜歡偷東西),雖屬故意羞辱,但也說明當時已存在地域歧視。如此說來,地域歧視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網易歷史http://news.163.cn/history/
地域歧視產生的前提是地域差異,即不同區域間因種種原因存在著差異,如在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等各方面既有發達程度的不同,也有價值觀念和習慣方面的不同。在這些差異中,以物質為主的方面有一定的客觀標準,但以精神和觀念為主的方面更多的是主觀標準。例如中原的儒家從先秦時就強調“華夷之辨”,歧視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當時少數民族的發展水平的確落后于華夏諸族,但華夏人在精神上的優越感卻只是一種虛幻的自信,并沒有得到少數民族的認同。網易歷史http://news.163.cn/history/
隨著不同區域間人口的流動,相互間的文明或野蠻、貧窮或富裕、先進或落后就會顯現在對方面前,而相對野蠻、貧窮、落后的一方,一般處于弱勢地位。盡管流動人口只是當地人口的一部分,但由于外界只與他們接觸,對他們的印象也就成為對當地全部人口的印象。所以,一個地方外遷或流出的人口的形象,往往會成為整個地方的形象。網易歷史http://news.163.cn/history/
例如,北宋南宋之際,大批河南人隨宋室南遷,由于這批河南人中包括了皇族、高官、名流、巨商、富戶,在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舉足輕重,杭州人非但不敢歧視,還學著說河南話,以至今天的杭州方言還帶北方味。但到大批河南人因天災人禍四出逃荒時,操河南方言的人就成為被歧視者。網易歷史http://news.163.cn/history/
自古以來,一個地方的人受到歧視,基本上都是發生在這一地區由盛轉衰、由富變貧、由中心而邊緣之后。網易歷史http://news.163.cn/history/
當河南處于“天下之中”,農業發達,商賈云集,洛陽、開封擁有首都或陪都地位之時,其他地方人既不會也不敢歧視河南人,還以能成為河南人為榮。今天全國不少家族都自稱祖先是河南人,就顯示了河南曾經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地位,其實,其中不少人根本不是河南人,或者是從外地遷入河南,從此再也不提真正的祖籍。但近代以來,河南經常與“水旱蝗湯”連在一起,河南人的優點往往被遮蔽了。網易歷史http://news.163.cn/history/
要消除地域歧視,首先應注意縮小地域間的差異,特別要促進貧困落后地區的發展。其次,要在人口自由流動、信息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改變相互間片面、主觀、滯后的認識。政府必須在法律上保證每個公民的平等權利,媒體要作客觀、全面的報道,注意引導。對被歧視者而言,一方面要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另一方面也要正視自身的缺點,自尊自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5854.html
相關閱讀: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