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茲時各國軍制雖然都有了轉型的苗頭,但依然是由士組成的“貴族武士”,所以我們看春秋時期的士兵數量,是很少的。首先春秋時期的大國,都會維持“三軍”。而文獻中說大國基本都是“千乘之國”,也就是一千乘戰車,大約就是三萬戰士,基本符合三個軍的編制。
春秋時期第一超級大國晉國,多數時候也只維持著三到六個軍的編制,六個軍有多少人呢,反正不會超過六萬人。由于春秋時期戰爭越來越頻繁,單純地依靠貴族武士作戰已經變得不現實,于是從晉國作州兵開始各國紛紛開始讓普通的農民獵戶參軍作戰,也是從晉國開始發明了軍功授爵并逐步以步兵為主減弱了戰車的比重。
于是到了春秋晚期,畫面忽然就不一樣了。春秋初期,大諸侯國出兵兵車三百乘,也就是大約九千人已經是嚇死人的天文數字了。而到了春秋晚期,你會發現有時候不大著名的戰役也會出現兩三萬人了。
不過兩三萬人也不算很多嘛。
而且就算到了漢朝唐朝這樣的大一統帝國,你會發現多數出戰也就幾萬人。幾十萬在歷史上多數都是嚇唬敵人的“號稱”,而不像戰國時期真發動幾十萬人打仗的。可為什么戰國時期這么奇葩呢?
大伙都知道,自打貴族兵不行了,大伙都開始招募農民做輔助戰力的時候。這時候魏國最先用選拔訓練的新方式,從最初的自耕農和沒落貴族子弟中選拔訓練出了第一支非貴族武士的職業軍人,也就是魏武卒。這其實還是對貴族武士精神的一種傳承,只是這些武卒不再具有貴族身份了,但魏國政府會減免他們的賦稅,等于變相地讓貴族兵擴展重生了。
然而,其他諸侯國并沒有魏國這么具有超前意思,其他的諸侯國以秦國、齊國、楚國為代表,干脆就發展出了全民動員式的軍制。齊國在建置上劃分五個都,也就是五個大行政區,每個都設置大夫一名,各自在戰時擴充市民和農民為兵,并精選武藝高強者為技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7468.html
相關閱讀: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過秦論-賈誼
百里奚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