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考”與古代的科舉考試相比,難度其實是非常低的。如果把科舉考試稱作“獨木橋”,高考簡直就是“高速公路”。
明代的官辦學校,中央學校叫“國子監”,地方學校叫“儒學”。國子監的學生叫“監生”,即“太學生”。地方儒學按照行政級別,分為府學、州學、縣學,學生叫“生員”,俗稱“秀才”。 明代府、州、縣學的生員名額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小縣則四五人),考取的難度可見一斑!靶悴拧彼闶怯辛恕肮γ保瑢儆谑看蠓螂A層,有相應的政治、經濟待遇,可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若是打官司輸了,百姓可以打屁股,但對秀才只能打手心。明代秀才著裝也與眾不同,戴“頭巾”,著“藍衫”,樣式也是朝廷統一制定的,是身份的標志,不是任何人都能隨便穿的。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其次稱“增生”,三等為“附生”,其中“稟生”公家還按月發給廩米六斗。
現在的本科大學雖然沒有考秀才難,但至少是全國或全省組織的統考,所以從形式上來說,“高考”還是高級別的考試,但最多相當于明代的“鄉試”。
鄉試是一省范圍內考試,參加者為秀才,考中者就是“舉人”。中舉之后,就算正式進入了統治階級,可以被人稱做“老爺”。舉人有做官的資格,可以在吏部候缺,如果國家有缺的話直接可以當官,擔任教職,去做學官,還有機會參加大選,謀個候補知縣之類的小官。當然可以既可以繼續上進,參加會試,謀求更大的政治前途。但考中進士就更難了,明代一科少的全國不足百人,多的也只有兩三百人。
明代的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蔭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式稱為“舉人”,舉人原則上即有選官的資格。凡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這就是頂級沖刺了。
鄉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先一日入場,后一日出場。每個考生一個考試場,是單間,這種單間即“號”,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考生進去之前先搜身,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后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里面答題,晚上也在里面休息。考生答卷完畢將試卷交受卷官, 試卷送彌封所。剩下來就是考官評卷,考生等消息了。
明代的試卷的評閱,是十分嚴格也是非常公正的,正常情況下是沒有作弊的可能,否則將受到嚴厲懲罰,直到殺頭。
首先,明代評閱鄉試試卷的人員要求很高。評閱人員, 一是考試官, 二是同考試官。考試官與同考試官,任職務條件一般為科舉資歷必須是貢士以上資格,并且必須是外省人, 必須是在職的府、州、縣學教官。這些人很內行,也是在職人員,是不敢徇私舞弊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1461.html
相關閱讀: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