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9日,張學良將軍在其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自覺自己還有點優點,1、良心秉正,每遇大事,總是把國家和大眾利害為思慮的主點,把自己的厲害置之度外;2、富貴不淫,威武不屈,否則早成了滿洲土皇帝。因之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功過是非自有人評說,今天我們以述事的角度記錄張學良的幾件事情。
父輩的身影
張學良將軍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東北王張作霖,也一度是中國的實際元首。在張學良將軍的記憶里,父親做過的一件事情,讓他終生難忘。距離奉天不遠的新民府發生了一件命案,日本人打死了兩個東北軍。張作霖當即與日本人交涉,要求兇手償命。但是日本人并沒有按照張大帥的要求去做,只是賠償了一千兩銀子敷衍了事。張大帥暴怒,幾天后派了一群人在同樣的地方打死了三個日本人。當日本人提出兇手償命時,大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了一千五百兩銀子。雖然在此事之后,張大帥被迫調離新民府,但這件事情卻給張學良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想再打了
1927年,張學良奉命與北伐軍作戰,將自己的部隊調到河南準備與北上的白崇禧部隊作戰。雙方互有攻守,總得來說,還是北伐軍占了些優勢,但也不足以決定戰爭的勝負。特別是與張發奎一戰,雙方進行的炮戰幾乎將整個戰場夷為平地。3月間的一天,張學良遇到了一位乞討的老人,便令人給他一個饅頭。這個人態度不好,直接把饅頭扔到了地上。老人顧不得太多,拿起來就吃了。張學良好奇,便問老人家怎么會到如此境地。老人說,這年頭,家里人不是被抓去當兵便是逃難去了,只剩下我們這不能逃的了。此情此景使得張學良真的認識到了黎民的疾苦,也因此萌生了退意。5月,張學良主動撤出河南陣地,并致信白崇禧,信中主要強調了三點,第一,這次退兵,有很多糧食沒有帶走,按理說應該燒掉,但是留給你賑濟災民。第二,黃河鐵橋我有能力炸,但是我不炸,因為炸了再修,勞民傷財。第三,我的一些重傷士兵,不便帶走,還請白崇禧將軍加以關照。此事惹惱了張作霖,破口大罵張學良,但是張學良卻再不帶兵與北伐軍交戰。
要把東三省還給中國
“兩字聽人呼不肖,半生誤我是聰明”是張學良將軍對自己的評價。這個評價自是無可厚非,因為自作聰明,丟掉了東三省,因為與中央的若即若離,導致日本人有機可乘,使得東北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但是,需要強調的一點,即便張學良將軍下令抵抗,恐怕也沒有辦法抵擋住日本人的進攻,形勢比人強,更何況此時的中國還是四分五裂,軍閥混戰。據張學良自己回憶,日本人之所以會發動九一八事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張學良在與日本人的交談中一直強調自己是中國人,不做滿洲皇帝。在日本占領東北之后,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曾將張學良的私人財產歸還,并致信張學良表示歉意,張學良原封不動的將自己的私產又送了回去,并表示,要還,就把東三省還給中國。隨后,張學良不顧家人的阻攔,槍斃了自己的一個堂弟,以懲罰他的玩忽職守。但不管怎樣,東三省丟掉了,不抵抗的命令是他自己下的,這是張學良一生的敗筆,也是他一生的夢魘。
被暗殺后,流亡出國
丟了東三省的張學良一時間成為民族的罪人,千夫所指,萬人唾棄。在上海遭到了民國第一殺手王亞樵的暗殺,張學良感到恐懼,并求助于杜月笙。在杜月笙的活動下,王亞樵給了張學良三個選擇,第一奪回東北,第二自殺謝罪,第三交出所有財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5648.html
相關閱讀: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