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1939年蘇德簽互不侵犯條約的原因:心懷鬼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939年,當戰爭的陰云密布于歐洲上空時,極度反共的第三帝國——德國,和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簽定著名的互不侵犯條約。當回顧這段歷史,人們無法理解兩個意識形態極度對立的國家為什么會在那種歷史關頭簽定這個將歐洲推向戰爭的深淵?這其中有許多復雜的原因,不僅有軍事上的、政治利益上的、還有歷史上的……

  蘇聯的考慮

  蘇聯,簽定條約的主角之一,為什么會同德國簽定哪個相互妥協,又相互縱容的條約呢?

  首先,認識一下當時的蘇聯。自1917年建國以來,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發展極快。即便在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后蘇聯的發展速度仍然沒有受到影響。在這種條件下,一個強大的蘇聯在意識形態上有了一種微妙的變化,雖然蘇聯人本身并不承認。這種變化就是打著社會主義革命的旗幟進行一種侵略。這是沙俄時期帶有明顯大國“沙文主義”的“泛斯拉夫主義”的復活。蘇聯將自己的利益范圍進行了新的審視,不僅要求恢復當年的沙俄領土,而且對廣大的斯拉夫國家也提出了利益要求。

  此外,蘇聯對波蘭有著極大的仇恨。俄國革命后,波蘭從當時的蘇俄手中奪取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許多領土,這成為蘇聯對波蘭仇恨的原因所在。但是,這些國家不僅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更是西方英法國家的主要盟國。它們擔負著防止共產主義向所謂的西方民主世界擴張的任務。所以,英法不可能犧牲這些斯拉夫國家的利益,更不會容忍蘇聯在這些地區的利益擴張,雙方之間有著重大的利益分歧,正如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在1939年5月19日的英國下院的辯論時所說“在兩國(指蘇聯和英國)政府之間有一道幕,或者說有一道墻,極難穿過”。(《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美]威廉·夏伊勒,683頁)德國則不一樣,他的第一戰略重點在西歐,東歐的斯拉夫國家對于納粹來說則是次要的,雖然納粹仍然希望侵占這些地區。但是,就當時而言德國是可以犧牲這些國家的利益的,或者說德國可以暫時放棄對這些國家的利益要求的。

  雙方在東歐問題上的妥協可以從雙方簽署的秘密條約中看的更加明顯,該條約如下“1;屬于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立陶宛等國的地區如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時,立陶宛北部疆界就自動成為德國、俄國利益范圍的疆界,同時雙方承認立陶宛對維爾諾地區提出的領土要求;2:波蘭國家的國土如發生疆界和政治變動時,德國和蘇聯的利益范圍將大體確定在那累夫——維瓦斯——桑線上,保證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家將是適宜的,這是符合雙方的利益,這一問題僅在政治事態進一步發展過程中才能確定,不論如何,兩國政府本著友好諒解的精神去解決這一問題;3:在東南歐方面,俄方強調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方宣布同該領土完全無關;4:雙方把本議定書看作絕密文件處理!(1946年5月30日,英國《曼徹斯特衛報》)。德國大方的將東歐“轉讓”給了蘇聯,當然德國也從蘇聯哪兒得到了瓜分波蘭的權利。這些,是蘇聯無法從英法那里得到這樣的利益,就連從這些國家借道參戰的資格都無法獲得(當然,這就我來看,是蘇聯人的假途滅國之計),就象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所說“。對比英法與德國的態度,再從蘇聯當時的利益角度考慮,與德國人簽定和約是可以得到最大利益的。那么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蘇聯會在哪個歷史關頭與德國人簽約。

  其次,再從當時國際局面考慮。當時世界上的國家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英、法、美等國他們標榜自己是自由民主的國家,二、德、日、意大利等國的法西斯專政的國家,三、就是蘇聯這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英法看來德國等國和蘇聯都威脅著他們的自由民主。當然,對蘇聯的仇視更大。所以必須消滅這些國家。但是,剛剛經歷了大的經濟危機之后,英法兩國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武裝力量都無法完成這一使命;美國在經歷了危機之后同樣大傷元氣,也需要長久時間恢復。而且美國還必須處理好在太平洋地區與日本的矛盾,幾乎無暇西顧。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這兩大集團自己進行火并。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英法不惜犧牲盟友的利益以換取德國的信任,在1938年逼迫捷克斯洛伐克簽定了慕尼黑協議。到了1939年,英法又派出軍事代表團到莫斯科希望和蘇聯簽定一種軍事條約。但是,英法的努力必定失敗。他們的代表不僅級別很低,而且沒有決定權;并且,英法只希望蘇聯對英法承擔義務,英法則不對蘇聯承擔任何責任。其實,英法只是希望蘇聯為他們打一場戰爭。蘇聯在德國的代辦阿斯塔霍夫說過“英國能給俄國什么呢?說得最好也無非是參加歐洲大戰與德國作對!(《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美]威廉·夏伊勒,698頁)對此德國的外交官舒倫堡對此也有著極為精確的評論“……我們因此深信,英國將再次遵循它的傳統政策,讓別的國家為他火中取栗”。蘇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要求,更為了粉碎英法水東引的企圖,同時也為了不做英法“二虎爭食”之計的犧牲品,斯大林對此發表講話說“……決不讓那些慣于使他人為自己火中取栗的戰爭販子把我國拖入到沖突中去……”。而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只有讓德國消除對蘇聯的敵意,哪怕是暫時的和表面上的。為此,蘇聯只有選擇與德國簽定互不侵犯條約。

  再次,我們應該看一下當時蘇聯的戰略環境。在西方不論是德國還是英法,都對蘇聯擁有敵意,在東方日本與蘇聯也有著很深的矛盾。衡量兩個方向上的敵意,蘇聯必須作出選擇,先與那一方面進行和解,以求避免腹背受敵。從當時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事態來分析蘇聯應該,也必須與德國簽約。英法遠離蘇聯的本土,而且面臨德國的威脅,更加上經濟危機的打擊之后再無力威脅蘇聯。相對而言他們還有求與蘇聯政府。所以可以不把英法當作敵人,甚至可以將其視為潛在的合作伙伴,對他們似乎無須防備。蘇聯潛在的兩大敵人就只能是德國和日本。先看日本,日本不僅與蘇聯直接接壤,而且兩國接壤的地區是蘇聯經濟和軍事實力最為薄弱的地區。再加上日本國內推行強烈的反共傾向,兩國已經在諾門坎地區發生過武裝沖突。所以,蘇聯必須先防備遠東的日本。為此蘇聯在東亞地區派遣了約25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和若干摩托化步兵旅。再看德國,德國與蘇聯中間相隔又好幾個國家(指的是德國在中歐的主要領土,不單指東普魯士地區)。而且,蘇聯在與德國靠近的地區不僅工業發達,武裝力量也是相當強大的。蘇聯有時間,也有能力在歐洲地區進行有效的自衛和反擊。當然,蘇聯同樣忌諱德國的強大,不愿與德國及早的發生沖突,所以選擇了與德國暫時和解,將目光轉向了遠東地區。蘇聯的戰略選擇是正確的,不僅符合自己的利益,更符合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9880.html

相關閱讀: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