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4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后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生平事跡
魏北孝文帝拓拔宏于公元467年10月13日(皇興元年八月二十九日),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宮,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3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5歲時受父禪即帝位。由于子貴母死制度,拓拔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成人。
拓拔宏即位時年紀太小,由祖母馮皇太后執政。公元490年(太和十七年),24歲的拓拔宏開始親政。由于拓拔宏深受祖母馮皇太后漢化改革的影響,親政后繼續推行漢化改革。
他先整頓吏治,頒布俸祿制,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然后于494年,以“南征”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漢化改革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公元499年初(太和二十三年),拓拔宏引兵南征,染疾北返,途中卒于谷塘原行宮。謚孝文皇帝,廟號高祖。
大事年表
公元467年10月13日,拓跋弘長子拓跋宏出生于平城。公元469年,年僅三歲的拓跋宏被立為太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31918.html
相關閱讀: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