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把所屬部民按萬戶、千戶、百戶、十戶為單位編制起來,各設長以統轄,各長都是世襲的貴族,這是一種軍政合一的組織。攻下燕京以后,在燕京設行尚書省,由金朝降將行尚書省事,隨著領土的擴大,曾“節制所及凡二十余道”。
忽必烈進入中原,建立元朝,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以中書省分駐地方,稱行中書省,以便直接處理政務。不久行省便成為固定行政區。
行省,即行中書省,或簡稱為省。元代除大都周圍一帶稱為“腹里”,直屬中央的中書省管轄,以及吐蕃和諸王封地由宣政院管轄之外,還在全國設立了河南、江浙、江西、湖廣、陜西、四川、遼陽、甘肅、云南、嶺北、征東等11個行省,以實現對“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有難以里數限者”的遼闊疆土的管轄。
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各省設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等為正副長官,又有郎中、員外郎、都事等分管省內各種事務。丞相,平章大多由蒙古親王記當,權力極大,除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以外,有權自選官吏。各省還沒有行樞密院和行御史臺分管軍事和監察。行省的建立有效地防止了分裂,這是秦漢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在我國行政區劃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路統屬于行省,設有總管府,設達魯花赤、總管、同知、治中、判官等主要官員,還有學校、司獄司、織染局、東造局、錄事司等分管各項專門事務的部門。府設置得不普遍,或統屬于省,或統屬于路,或直屬于中央中書省。府設達魯花赤、知府或府尹為主要長官,又有同知、判官、推官、知事、提控案犢等員分管各種具體事務。州設達魯花赤、州尹或知州為主要長官,其他如府制。縣設達魯花赤、縣尹、丞、簿、尉、典史等主要官員,典史專主刑獄。在比較重要和遙遠的地方設巡檢司,如浙江行省泉州路的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琉球(臺灣)等地。縣以下有鄉都和村社,為地方基層組織,鄉都置里正,村社設主首。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上的達魯花赤制。達魯花赤是蒙古語,意為鎮壓者、制裁者、掌印者,轉而為監臨官、總轄官之意。達魯花赤主要由蒙古人充任,是各級地方政府最高行政兼監督長官,雖然他們往往不管實際事務,但由于他們是高踞于其他官員之上的特殊官員,有實際的監督權,因此在地方政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達魯花赤的設置,反映了元代官制的特點,也表明蒙古貴族在元朝政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還根據不同情況設置宣撫使司、宣慰使司、安撫使司、招討使司和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從行政管理體系講,這些使司統屬于中央的宣政院。因為它們“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在政務上與行省有一定的關系,所以使司對于“行省有政令則布于下,郡縣有請則為達于省”。使司一般都設有使、同知、副使、經歷、都事等員,由達魯花赤任最高監臨官。使司以下設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各設達魯花赤、萬戶、千戶、百戶為長官,并設有副職和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
根據各行省的具體情況,有的還設有懦學提舉司、都轉運使司、茶鹽轉運司、鹽課提舉司、市舶提舉司等專門機構,分管各種專門事務,是統屬于行省的單獨行政體系,地方官府無權干涉它們的事務。
元代地方行政與中央一樣,形成許多單獨的行政體系,如在軍事上統屬于樞密院的鎮撫衛所,監察上統屬于御史臺的肅政廉訪(提刑按察)司,以及統屬中央各專門職事部門的諸路匠人總管府、提舉司和主管專門事務的局、所、司、庫等,都獨立于地方行政之外,而按自己的行政體系進行工作。在眾多的行政體系中,屬于通政院的驛傳系統則是比較完備的一項制度。
元太宗窩闊臺(公元1229——1241年在位,時尚為蒙古國)對自己評價說:“自坐我父親大位之后,添了四件勾當,一件平了金國,一件立了站赤,一件無水處教穿井,一件各城池內立探馬赤鎮守了”。從那時起就已開始建立驛傳(站赤)制度。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這種驛傳制度更加完善全國各地驛站林立,從和林到上都、大都,從大都到杭州,從南京到廣州,從大都到東北、西北以至西藏等地,形成若干驛站交通線路,由中央通政院負責統率管理各驛站驛道,各驛站都設有專門官員主管,這不但加強了元朝對各地的統治,而且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使中外交通逐漸發達。
元朝完整的地方統治機構,加強了對地方和邊疆的控制,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也消除了封建勢力賴以進行割據的基礎。自元代至明清,雖然社會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動亂局面,也曾經出現過許多農民起義,但始終沒有形成封建割據的局面,除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地方行政制度的完整也有一定的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32363.html
相關閱讀:篤哇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蒙哥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