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5月18日,中國特使李鴻章到俄羅斯舊都莫斯科參加沙皇加冕典禮。根據美國記者的報道,在參與典禮的各國來賓中,李鴻章所受到的歡迎最為熱烈,其排場僅次于加冕典禮的主角沙皇夫婦的入城儀式。
當然,在紅地毯、儀仗隊和隆隆的十九響禮炮聲中,俄國人所要傳達的,絕不只是對一個“大政治家”(俄國財政大臣維特語)的景仰,也絕不只是展示“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而是有著更為現實的利益考量:“借地修路”,借中國之地,修俄國之路。西伯利亞鐵路可以從赤塔直線通向海參崴,所“借”之地歸俄國所有,并可以派兵駐守。在這個如意算盤之外,一道精美的包裝打動了中國人的心:中俄結盟,對抗日本。
這當然是一筆大買賣,所以俄方堅持要求李鴻章出訪,而清廷也愿意玉成好事。甲午戰敗后,俄國聯合法、德,強壓日本歸還遼東半島,這在中國朝野贏得了廣泛的尊重和感激,甚至也引發了清廷外交戰略的大調整。民國著名歷史學家李宗侗就認為,三國干涉還遼后,中國的外交由“一體拒外”變為“有聯有拒”,而“聯”的對象,首先是俄國。李鴻章以古稀之年出使歐美,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天朝帝國終于放下身段,開始主動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國際政治了。
除俄國外,歐美各國也紛紛向李鴻章發出邀請。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在回憶錄中說,俄國當時很擔心李鴻章先訪西歐再到俄國,那樣李鴻章可能會“深受歐洲各政治家種種詭計之影響”。因此,沙皇專程派遣烏赫托姆斯基公爵前往蘇伊士運河北口的塞得港迎候李鴻章。李鴻章在向總理衙門報告行程的電報中也說,已經與俄國約定,“免由法德行,至多周折”。
李鴻章訪俄,是一臺“加冕典禮搭臺、中俄盟約壓軸”的大戲。在俄期間,李鴻章多次受到沙皇接見,有時甚至完全是極度機密的會談。俄方強調對中國并沒有任何領土野心,李鴻章與沙皇秘密會見(1896年5月7日)后,報告北京說:“(沙皇)謂我國(俄國)地廣人稀,斷不侵占人尺寸地,中俄交情近加親密,東省接路實為將來調兵捷速。中國有事亦便幫助,非僅利俄,華自辦恐力不足!
李鴻章
中國方面主張聯俄的,不少還是李鴻章的政敵。李鴻章的首要政敵翁同?就曾在日記中說“聯俄結俄之事,同?已視為必然”。在李鴻章離京前,翁同?居然專程拜訪,密談聯俄大事。而李鴻章從俄國所發回的所有密電,也均由翁同?與張蔭桓親自譯碼,連軍機章京都不能經手。
對于聯俄的必要性,張之洞認為,五大國中,英國為商業利益大挖中國墻腳,法國依仗教會誘拐中國百姓,德國無任何殖民地與中國接壤,美國從不肯卷入他國的紛爭,因此只有俄國能“立約結援”。而且自康熙皇帝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以來,兩國已經是有著兩百年交往的“盟聘鄰邦”,“從未開釁,本與他國之屢次構兵者不同,且其舉動闊大磊落,亦非西洋之比……正宜乘此力加聯絡,厚其交誼,與之訂立密約。凡關系俄國之商務界務,酌與通融……若中國有事,則俄須助我以兵,水師尤要”。就是說,為了與俄結盟,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33923.html
相關閱讀: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