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就像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論老幼胖瘦都是一條道,每年各省也會相繼出臺各自的“狀元”。這其實是科舉制度的一種延伸,無非是將選舉范圍縮小至各省。那你知道古代科舉制下的狀元是如何煉成的嗎?
狀元的煉成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你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天賦(比如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比如出口成章的文采),同時還需寒窗苦讀的毅力(每天面對孔孟之道,朱子釋注沒有超乎常人的毅力是很難做到的),還要有能夠將所學所記發揮出來抗壓能力(讀了數十年的儒家經典,一上考場就緊張得手腳亂顫;苦等多年熬過筆試,卻因為殿試上的一個哆嗦而導致了狀元之位的旁落),更要有對科舉如是幾十年如一日的信心,堅信“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好了,有了這些軟實力,再加上一丟丟運氣,你就可以開始你的考試生涯了。
現在你是中國無數考生中的一員了,也是數量最多的一部分,你們擁有一個統一的名字——童生(相信以你的實力過了縣試和府試還是不難的),無論你是正值青春年華,還是人之壯年甚至是須發皆白的老者,都只能叫童生。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二十歲還年輕,三十歲不算大,四十歲還能忍,五十歲再堅持,六十歲放棄吧——除非你自信有范進式的好運氣,當然也有廣東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記載,不得不讓人佩服……
童生參加的考取生員資格的考試一律稱為童試,參加并通過其中最高一級的院試(三年舉行兩次)后你就是可以擺脫童生的稱號。(要知道這可不是容易的事)現在你就是俗稱的秀才了,“別拿秀才不當官”好歹也有免除徭役的特權,好歹也是個特權階級了。接下來你就得到省城去參加考試了,前提是每三年一次,所以說那些一輩子都是秀才的也許只是剛好那幾天運氣太背,就又得等上三年,不像今天高考一年一次,機會大多了。能力達標的,恭喜你成為舉人,還可以有機會向更高一級的會試發起沖刺。當然,如果你已經厭倦了考試,你大可以向吏部報個名,等著什么時候公務員崗位有空缺,也許能碰運氣當個小官了。當然你也就失去了成為狀元的機會了。鄉試的第一名叫解元,也是連中三元中的第一元。
好了,參加完鄉試,準備準備繼續參加會試吧!一般是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而且是前往帝都,所以處于邊緣地區的考生一般都是得到消息就得收拾收拾向帝都進發了,否則又得等上三年。(誰叫我大帝國幅員遼闊呢?)所以這也是考驗財力的時候,一般人家哪有錢穿越大半個國家,跋山涉水幾千公里地參加考試的。(不過對于參加會試的舉人而言,這點錢應該不算什么,畢竟地方鄉紳會前赴后繼地想拉攏關系。就像范進中舉之后,既送真金白銀又送豪宅丫鬟的人比比皆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38295.html
相關閱讀: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