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2日,本版曾登過拙作《戊戌變法的幕后功臣張蔭桓》,講了廣東人張蔭桓在戊戌變法的幕后所起的重要作用。意猶未盡,其實張蔭桓也是變法維新前臺一些大事的實干者。
配圖
國庫空虛,左支右絀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農歷甲午年)8月1日開始的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慘敗告終。1895年4日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諸島,賠款白銀二萬萬兩,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制造貨物……后來由于俄、法、德三國干涉日本強割遼東半島,改為交白銀三千萬兩“贖款”,再后又成為租借……
中日甲午戰爭的國殤,推動了光緒廿四年(公元1898年,農歷戊戌年)的戊戌變法。變法維新需要國家的穩定,需要一定的資金,可是,《馬關條約》規定的對日戰爭賠款就有白銀二萬萬兩,國庫里怎么拿得出?
張蔭桓是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遍兼六部侍郎,他以戶部侍郎管理國庫,從他的《戊戌日記》中可見,當時國庫已經相當空虛:
二月,初二(陰歷,下同),“共收銀十三萬一千余兩,共放銀十六萬九千余兩”;初四,“共收銀九萬六干余兩,共放銀二十萬八千余兩”。
三月,初四,“收銀二萬一千余兩,放銀十一萬八千余兩”;二十三日,“收銀十五萬五千余兩,放銀二十四萬三千余兩”。
閏三月,初三,“收銀十萬二千余兩,放銀十二萬二千余兩”;二十二日,“共收銀三十萬余兩,共放銀二十九萬九干余兩”。
四月,初四,“收銀十五萬余兩!(可是,此前已虧空三十七萬四千余兩。)二十二日盤庫,“共實存銀五百七十八萬七千八百二十三兩七錢九分五厘一”(對一個泱泱大國說來,這是一個不足道的數字,更不要說國債累累。)
五月,初三,“共收銀十九萬三千余兩,共放銀十二萬三千余兩”,(盈余七萬兩,實尚虧三十萬四千余兩。)二十三日,“共收銀六十余萬兩”;二十八日,“共放銀六十余萬兩”。(后兩筆對消。)
六月,初三,“共收銀十七萬余兩,共放銀十一萬余兩”,(盈余六萬兩,開年以來仍虧二十四萬四千余兩。)
十三日,“子齋(戶部尚書敬信)另商撥款事”,張蔭桓就已經大嘆“度支日絀,意外之需日繁,奈何!”
受命于危難之際
改善國家經濟狀況,最根本的辦法是增加生產。光緒皇帝載?認為,戊戌變法維新先期的“時政最要關鍵”,是成立礦務鐵路總局,領導全國“開礦筑路”,為此特發“上諭”:
“鐵路礦務,為時政最要關鍵……著于京師專設礦務鐵路總局,特派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王文韶、張蔭桓專理其事,所有各省開礦筑路一切公司事宜,俱歸統轄,以專責成!
張蔭桓被任命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礦務鐵路總局的領導者?墒,起步之初這還只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于是朝廷要求張蔭桓想辦法向外國借款還債,“拆東墻補西墻”。張蔭桓的《戊戌日記》中也就有了這樣的記錄:
正月,大年初一(公歷1月22日)即“余訪赫德商借款事”;初三,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常熟(翁常熟人)函約早到署商借款”,以恭親王奕?、慶親王奕?為首的“兩邸十堂并到,宜有確論”。初四,“常熟擬英、俄兩國各借一萬萬兩”。初六,“子齋(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敬信)、仲山(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廖壽恒)、榮相(榮祿)、合肥(李鴻章合肥人)先后到。常熟與恭邸(奕?)同到。邸(奕?)論借款之難,欲兩借。常熟力主兩借”。初九,“上(光緒帝載?)看板后召問德國事,英、俄借款事,昨日各使到署賀年情形”!靶潦鹋c常熟、仲山、筠丈(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許應睽號筠庵)同晤英使,仍為借款事。英言:借俄不借英,則索三頂利益。余曰:英、俄皆不借,英可不索?英使唯唯……即電告竹?(駐德公使許景澄)、子通(駐俄公便楊儒),達俄外部,以各國皆不借,前議作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79190.html
相關閱讀: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