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代霸主,他在朝中向來說一不二,所以大臣們跟漢武帝相處的時候都非常緊張。但有一個大臣汲黯,竟然敢在朝堂之上當面頂撞漢武帝。我們知道,司馬遷頂撞漢武帝被處以慘無人道的宮刑;儒生狄山頂撞漢武帝被發配到邊疆,死在匈奴人的刀下。但為什么汲黯頂撞漢武帝卻什么事也沒有呢?甚至汲黯的做法有錯誤的時候,漢武帝對他也是非常寬容。汲黯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漢武帝為什么對他一再容忍?為什么還要稱他是社稷之臣呢?
武帝朝在人才使用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也就是一代直臣汲黯,汲黯是武帝一朝最耿直的大臣,這個人跟漢武帝相處,有許多別的大臣想說不敢說的,想做不敢做的,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點,抗旨。封建時代皇帝的命令就是圣旨,如果不遵照執行就是抗旨,抗旨就是死罪,但是汲黯竟然多次抗旨。第一次是建元三年,也就是漢武帝繼位的第三年,當時南方有兩個國家打起仗來,就是閩越王和東越王打起來了,然后漢武帝就派汲黯去視察,讓汲黯去看看是怎么回事。結果汲黯并沒有走到閩越和東越交戰的地方,他走到什么地方呢?走到吳,吳就是今天的蘇州,當時會稽郡的郡府。到了那兒以后他就不去了,回來了,回來就交差了。武帝就問他,你去的怎么樣?他說我就沒有去。為什么說你不去呢?汲黯還講了一番道理,他說閩越跟東越都是越人,越人它這個民族的習俗就是整天打打殺殺的,它不值得我們大漢天子派一個使者去看他。所以漢武帝交給汲黯的這個差事,汲黯就沒有辦,回來還說了一番話。武帝懲罰沒有呢?史書沒有記載。但是緊跟著又出現了一件事,從第二件事來看,漢武帝并沒有處罰他,這是很特殊的一個現象。第二件事是河內郡出現火災,河內郡的郡治就是現在河南省的武陟縣,這個地方發生火災,一下燒了幾千戶民宅,漢武帝就派汲黯去視察。當然武帝的視察是一番好意,作為一代明君他很關心百姓的疾苦,老百姓的房子燒了,派人去看一看這是對的。但是汲黯呢,回來就給漢武帝報告,說那個河內郡的百姓的失火,是因為老百姓的房子建得太密集了,一家失火,殃及鄰居,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倒是我經過河南郡,河南郡跟河內郡相連,河南郡的郡治就是今天河南的洛陽。他說我經過河南郡發現當地出現災情,我就擅自傳您的圣旨,把河南郡的糧倉打開賑濟了災民。就是該他去的地方他不去,不該他去的地方他假傳圣旨把事辦了。這些事情在其他大臣來講,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但是汲黯就做了。第一次是兩越交兵,這一次漢武帝看來是沒有給他處罰,假如給他一個很重的處罰,觸及他的皮肉再觸及他的靈魂,他第二次就不敢了。由于第一次他敢這樣做,武帝沒有處罰他,所以有了第二次河內郡失火讓他去,他又來了這么一套,兩次抗旨。汲黯回來就請罪,說我假傳圣旨我要請罪。武帝怎么辦呢?漢武帝這個時候不但沒有治他的罪,反而提拔了他的官。汲黯原來的官是個什么官名呢?叫謁者,謁者就是負責收發文件的一個文秘,就是皇帝的一個機要秘書。現在好了,把他升了,升為縣令。史書記載汲黯是三個字:“恥為令”,他認為自己做個縣令是個很丟人的事,不干,辭職了。漢武帝聽說汲黯辭職以后,不但沒有處分汲黯,反而把汲黯又給他調過來,調到中央政府擔任太中大夫,又給他升了官。
武帝一朝,汲黯一出場給人的感覺真是太有個性了,敢抗旨不遵,還敢假傳圣旨,但漢武帝卻容忍了他。按說汲黯事兒也做了,名也出了,官也升了,應該夾起尾巴做人了,但他又開始抨擊漢武帝的對匈政策。要知道對匈奴作戰可是漢武帝的國策,這下子汲黯是不是捅到了馬蜂窩,漢武帝還會像上一次一樣容忍汲黯嗎?
我們看第二個方面。漢武帝一生在位54年,跟匈奴交兵是44年,可以說,漢武帝一生干得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匈奴交戰。但是和匈奴交戰這件事情上汲黯是個反對派,反對和匈奴交戰,汲黯主張和親,他甚至于一年之中因為漢武帝處理和匈奴的關系問題,他一年跟漢武帝干了兩架,這在大臣們中間也是絕無僅有的。第一次是元狩二年,這一年漢匈交兵的戰爭中間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轉折,我們前面在講對匈作戰的時候曾經講到過,出現一個什么事情呢?就是匈奴西部混邪王部率眾投降,有四萬多匈奴人投降漢朝了。這在漢武帝對匈作戰的歷史上是一件大事情,從未有過的大勝利,漢武帝很振奮,所以就要求備兩萬輛車。漢朝的車是一輛車四匹馬,兩萬輛車需要八萬匹馬,然后把匈奴的四萬投降的人拉過來,拉到京城里邊來。結果漢武帝因為連續對匈奴作戰,這個戰馬損失很多,國家沒有馬,裝備不起這兩萬輛車,就向老百姓借馬。老百姓一聽說國家借馬,把馬都藏起來不借,長安縣令就完不成任務,漢武帝一怒之下要殺這個長安縣令。而這個時候汲黯是做右內史,右內史是主管京城的官員,長安縣令是他的部下。汲黯就說了,也別殺長安縣令了,就殺我就行,殺了我老百姓才會獻馬。
他就用這個辦法保護了他的下級,也把漢武帝征馬去運匈奴的投降者這個計劃給它擱淺了。過了不久,這四萬投降的匈奴人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以后,又發生了一件驚天大案,什么案子呢?這四萬匈奴人到了京城以后,他是游牧民族,到了農耕民族的首都以后,看見什么都是稀罕的,他就拿他的東西跟漢族的人交換,就是做交易,做買賣。這個做買賣的話呢,按照漢朝的法律規定禁止的,是不允許漢族商人私自跟匈奴人做這個,我們現在叫邊貿。當時長安的商人他有一個錯覺,他覺得你這個限制是限制在邊疆地區,我現在是在京城里邊,他已經投降了,我在京城里和他做貿易這算什么犯法呢?結果這也算犯法,你只要違抗中央政府的指令,和匈奴人一做交易,就是一進行貿易往來都算犯法。五百多個人被抓,都判為死罪,這下子事就鬧大了。汲黯專門就這件事給漢武帝提了個要求,他要求漢武帝單獨接見他。汲黯要求漢武帝單獨接見以后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你這不能治罪,因為這些老百姓都是一些無知的百姓,他并不知道漢朝的法律規定的不準跟匈奴人做交易,不僅是在邊疆,就是在京城地區也是不允許的,老百姓不知道。你現在一下子把這五百多人都要處死,這個不合適。而且汲黯還提了兩點看法,他說這個匈奴人很壞,攻我們的邊塞,殺我們的邊民,我們為了和他打仗死了多少人傷了多少人。我建議把所有投降的匈奴那些人,全部分給抗擊匈奴那些死難的烈士家屬去做奴隸。再一個,把匈奴人所有的財產,分給那些為抗擊匈奴死于國事的家庭。汲黯提了兩點建議,當然這個建議是不是合適我們下面再講。漢武帝聽完汲黯這番慷慨陳詞以后,漢武帝說了兩句話:“吾久不聞,汲黯之言,今又復妄發矣!边@個話是什么意思呢?他說我很長時間沒有聽到汲黯說話了,今天這個家伙又胡扯八道了,又胡扯了。這個話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漢武帝不同意汲黯的話,但是我們通過這個話中間來看,漢武帝對汲黯還是比較寬容的,并沒有治他的罪,就覺得汲黯又發熱、又發昏,又說這些昏話了。
汲黯似乎跟漢武帝較上了勁,要看看漢武帝到底有多大的寬容度,漢武帝已經容忍了他兩次,但汲黯卻沒有罷休的意思。接下來,他不僅把抨擊的矛頭對準了漢武帝的寵臣,甚至直接對準了漢武帝本人。俗話說,事可再一再二,不可再三,但汲黯卻全然沒有顧忌。那么,漢武帝會不會動了真怒?他還能夠繼續容忍汲黯嗎?
我們現在再舉另一個例子,批判漢武帝的寵臣。漢武帝時期十大酷吏之首的張湯,也是武帝非常信任、非常寵幸的一個大臣,張湯做了廷尉以后,他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把漢代初年的法律他重新整理一下,他要修改法律。這件事情被汲黯知道了,汲黯說張湯說得非常嚴重,汲黯這樣講,你身為國家正卿,也就是正部級的高官,你對上你不能弘揚先帝的功業,對下你不能讓百姓除掉自己的邪念,“何乃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為,公以此無種矣!边@個話什么意思呢?說你現在竟然把高祖皇帝當年訂的法律,都拿出來全部要修訂一番,你要這樣做,你張湯從此以后你們張家無種,斷子絕孫。就是汲黯到了什么程度?他這個言辭的激烈,他當著漢武帝跟朝臣的面,他公開罵張湯斷子絕孫,這個沖突已經是非常激烈了。而且,張湯和汲黯經常在朝堂之上吵架。張湯是武帝時期非常受寵的一個大臣,汲黯對這么一個被寵幸的大臣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
第四點,更嚴重了。他由批判漢武帝的政策、漢武帝的大臣到批判漢武帝本人!妒酚?汲鄭列傳》記載了汲黯跟漢武帝一番非常經典的對話,汲黯這樣揭露漢武帝的,他說“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思是說,像你這樣內心那么多貪欲,表面上裝出仁義的樣子,你怎么去效法唐堯禹舜?你再去效法唐堯禹舜豈不是一個滑天下之大稽的事?不可能的。這個話是很尖刻的,這個話尖刻到什么程度?據《史記?汲鄭列傳》記載,汲黯這個話說完以后“上默然”,漢武帝的第一個反應“默然”,沉默了,“怒,變色而罷朝!本褪前堰@個朝堂的朝會、朝議給停了,就是說把漢武帝氣得都不上班了!肮浣詾轺鰬帧,這時候在朝堂之上所有的大臣都在聽啊,公卿大臣們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想著汲黯這下子可沒有好果子吃了!吧贤,謂左右曰”,漢武帝退了朝,對他左右身邊的人又說了一句話“甚矣,汲黯之戇也。”“戇”的意思就是笨,蠢,不開竅。說這個“甚矣”,這是個主謂倒裝的句子,說汲黯這個人蠢得就是太過分了。當然這個“戇”也可以講成放肆,就是汲黯這個話太放肆了,他當著所有大臣的面公開揭露我這個人,說我表里不一,內心里是貪欲很多,外面又裝出一副仁義的樣子。所以這一次漢武帝是動了氣,班都不上了,當場就把會給罷了,立即休會退朝了。退朝以后,問題是漢武帝就是發了發牢騷啊,漢武帝并沒有處罰汲黯,他最重的話不過是說了一句“甚矣,汲黯之戇也”,就說這么多。大臣們都替汲黯捏了一把汗,都責備汲黯,說你這個話不能這樣講啊,怎么地也得給領導留點面子,何況他是天子,你不論怎么樣這個話是不是說得有點過分。汲黯反過來說,皇上養我們這些大臣干什么?皇上養我們就是要我們給皇上提意見的,如果光養著我們,光吃大米飯不干活,那還養我們干什么?汲黯還有他的一番道理,就是他給漢武帝的唱反調,發展到公開揭露漢武帝的程度,所以汲黯這個人在漢武帝一朝中間是非常奇特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35441.html
相關閱讀: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