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筆者對明朝名臣于謙的認識,是從他的著名詞作《石灰吟》開始的。記得看過課文版《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碑敃r就被其豪氣和正義所吸引所感動。
顯然,這首詞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此作者很正直,很剛烈,很硬氣。故帶著強烈的探究心理,筆者對他的一生做了些探研,結果發現他正是這般的為人。
據百度介紹,于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歷改謚忠肅。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于謙是怎樣實踐自己的“要留清白在人間”諾言的呢?若提及其人其言其事很多,我們只能舉幾個典型例子加以說明。
正氣凜然。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于謙隨宣宗朱瞻基親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讓于謙數說其罪行。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栗),自稱罪該萬死。試想,沒有一身正氣凜然,沒有一副鐵齒銅牙,焉能有此效果?
兩袖清風。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獨斷專行,結黨營私,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儼然形成每逢朝會,凡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的“怪事”。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為何不意思意思?也利討得些許好處。于謙瀟灑地甩甩自己的空袖子(古人往往將物品收在袖中),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手(絹)帕蘑(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從此,此事成為官場熱門話題,漸漸演變為“兩袖清風”成語的來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38155.html
相關閱讀: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