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晉之際思想家。生平事跡不詳,僅在葛洪(284年~364年)所著《抱樸子·詰鮑篇》中有零星資料,推知大約生活于葛洪同時或稍前。鮑敬言“好老莊之書,治劇辯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無君論。
在門閥勢力大盛,政治黑暗的兩晉之際,鮑敬言對君主政治進行了批判。他指出遠古之世,人們本無尊卑,“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樂業。后來,人類有了強弱、智愚之分,出現了強智欺凌弱愚的現象,于是“君臣之道起焉”。這既非天意,亦非民愿,儒家所謂“天生民而樹之君”之說是欺人之談。
鮑敬言指出,由于“君臣既立”,社會便產生了不平等,“有司設則百姓困,奉上厚則下民貧”,“宿衛有徒食之眾,百姓養游手之人”。統治者驕奢淫逸,欲壑難填,對百姓“勞之不休,奪之無已”,使他們“食不充口,衣不周身”,以致鋌而走險,“冒法犯非”。統治者之間為了一己私利,還不斷挑起紛爭殺伐,“推無仇之民,攻無罪之國”,使天下大亂,這些“皆有君之所致也”。
鮑敬言還指出:“無道之君,無世不有,肆其虐亂,天下無邦。忠良見害于內,黎民暴骨于外”。這些暴君如果是普通百姓,“性雖兇奢,安得施之?”他們之所以能夠“肆酷恣欲,屠割天下”,正因為他們是君主。君主是一切罪惡之源,所以“古者無君,勝于今世”。
鮑敬言幻想一種沒有君主和政府的社會,在那里人們沒有徭役租賦負擔,“內足衣食之用,外無勢利之爭”(以上引文均見《詰鮑篇》)。這種社會理想不過是一種“烏托邦”。但他的無君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獨樹一幟,對于后世的反君主專制主義思潮有重要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46250.html
相關閱讀: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