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南宋理學的發展,宋理宗時期朱熹道學(又稱理學)得以興盛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宋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南宋文化在北方影響最大的是南宋的特色文化--理學。宋理宗時代,朱熹道學(又稱理學)得以興盛。大約在南宋開禧年間前后,也就是在金國遷都汴京前后,理學著作陸續傳入北方,像尹?《論語解》、胡安國《春秋傳》、張九成《論語解》、林之奇《尚書全解》、夏?《柯山書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張?《癸巳論語解》、呂祖謙《左氏博議》、劉子?《圣傳論》、葉適《水心別集》等一大批南宋理學名著,都傳至北國,引起趙秉文、麻九疇、楊云翼、李純甫、王若虛等北方一流文人的廣泛關注,產生了很大影響。趙秉文、麻九疇甚至“自稱為道學門”。

  南宋理學著作直接促進了北方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一方面,北方文人編纂、翻刻南宋理學家著作,如有位叫傅起的文人將張九成《論語解》《孟子傳》《中庸說》《大學說》等書經刪節后匯集成《道學發源》一書,以廣流傳,趙秉文、王若虛分別為之作《道學發源引》《道學發源后序》,予以宣傳。趙秉文自己還親自動手,著有刪集《論語》《孟子》解各十卷。另一方面,一些北方學者開始撰寫理學類著作,表現出自己的思考。像麻九疇隱居遂平西山,潛心研究《易》學和《春秋》,享譽一時,趙秉文撰有《易叢說》《中庸說》《揚子發微》《太玄箋贊》等多種著述,闡發他對道的理解,可惜這些著作都已失傳。南宋理學之所以能在北方盛行一時,是因為它適應了金源統治的需要。南宋理學家有關《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的闡釋,現實政治性相對較弱,與金源統治者尊崇、提倡儒家經典的思想基本一致,如金世宗令人翻譯五經,要讓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金熙宗本人“頗讀《論語》《孟子》《尚書》《春秋左氏傳》”。在這種背景下,南宋理學自然能暢通無阻。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學者不是簡單地追隨或者附和、發揮南宋理學家的言論,更多的是展開對南宋理學家的思考。在南宋,批評理學家的僅有鄭厚等個別人,其《藝圃折衷》排斥孟子,離經叛道,被朱熹等人斥為“邪說”(《朱子語類》卷一二三)。在北方,李純甫推揚鄭厚之論,以鄭厚的傳人自居,自稱“自莊周后,惟王績、元結、鄭厚與吾”。他信奉佛教,為了批判理學,特意針對南宋人的《諸儒鳴道集》撰寫《鳴道集說》一書,“就伊川、橫渠、晦翁諸人所得者而商略之,毫發不相貸,且恨不同時與相詰難也”(《中州集》卷四),因而常有一些偏激之論。

  除李純甫之外,對宋儒展開詰難的還有王若虛。他的《五經辨惑》、《論語辨惑》、《孟子辨惑》主要是針對宋儒而發,特別是針對南宋理學家而發。張九成、朱熹、胡安國、呂祖謙、葉適等人都是他的辨駁對象。不過,他比鄭厚、李純甫要正統一些,他的詰難也更加中肯準確。如對待鄭厚,他像多數宋人一樣,批評鄭厚偏頗失當:“鄭厚小子,敢為議論,而無忌憚。湯武、伊周至于孟子皆在所非,或至詆罵。至漢祖蕭曹平勃之徒,則尊為圣賢而亟稱之,復以歐公譏病唐太宗為薄,佞夫之口,其足憑乎?”與宋儒不同的是,他能擺脫宋人那些不切實際的高論或牽強附會之說,從人之常情出發,重新審視宋儒的觀點,表現出更加務實的傾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論語·鄉黨篇》記載的主要是孔子飲食起居的日常生活,張九成《論語解》等著作卻從中發掘微言大義,夸大其辭,認為《鄉黨》能與《春秋》相表里,說什么“不學《鄉黨》,無以知《春秋》之用;不學《春秋》,無以知《鄉黨》之神”(《橫浦集》卷四《鄉黨統論》)。王若虛嚴辭批評其穿鑿迂曲、夸誕不實。他對宋儒的批評,正如《四庫提要》所說,“足破宋人之拘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83562.html

相關閱讀: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