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可謂各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主要的內部因素言,“金”國號已不足以規范其未來的發展,更不利于安撫其已統轄的漢、蒙民族;以關鍵的外部因素論,“大清”國號合乎“大元”、“大明”取號的傳統,氣勢、取義更勝過“大明”。
當年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騎了一匹馬逃難,這匹馬是青色的馬,因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爾哈赤騎著馬晝夜逃跑,結果把這匹大青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對著大青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當然這個清是諧音了,這是個傳說的故事,大家不必當真。至于清朝為什么叫“大清”?其來源與含義在《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宗實錄》等官書中均未作任何記載,雖然學界有著種種說法,但是仍然為一個歷史之謎。
目前史家大致從這幾個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其一,是聯系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形勢,考慮到皇太極建大清為國號的同時,采漢式尊號、用漢式年號、上漢式謚號,以及制定漢式皇帝儀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廟等等的情況,則漢式國號“大清”,取義自然應該是本于漢族經典,合乎漢族傳統文化,順乎漢人一般的思想觀念。
由這一思路出發,“大清”在氣勢、含義等方面,應該壓住了“大明”。由此而發的關于大清國的“大清”的諸種猜測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有的人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二)而最易見出的,“明”屬火,明國姓“朱”色赤,赤為火色;而“清”、“滿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帶水。此符合五行相克說之水克火,寓清滅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國號“金”,以五行論,犯火克金的忌諱,皇太極之廢“金”,可能這也是一個原因。金啟?進而認為:“‘清’應是‘明’的同義詞,有與‘明’比美之意。從太宗改元‘崇德’,可為旁證;‘祟德’與‘崇禎’亦有比美之意!(三)就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風范,王政的理想!扒迤健奔刺,“清時”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靜安寧,“永清四!奔刺煜掠肋h安寧。又有“清明”一詞,尤其值得注意!对?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禮記?孔子閑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禮記?玉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綜上所作間接的推測,可以斷言:就漢文化系統言,皇太極所以命名國號為“大清”,在于“大清”的氣勢、含義的確壓住了“大明”。
那么,在女真或滿洲方面,“大清”的來歷及意義又有什么說法呢?依據眾多學者的研究,答案是這樣的。日人市村瓚次郎指出:“金與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為Chin之上平,清為Ching之去聲。北京人可明確區別開,然外國人則頗易混同!庇袑W者肯定了這一看法,認為:“清即金之諧音,蓋女真語未變,特改書音近之漢字耳。”亦有專家認為,“清”與“金”為一音之轉,這兩個漢字在寫法上雖異,而在滿語里發音卻無差別。他說:“撫近門款識漢文之大金,滿文卻即系后來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稱國號為金,至太宗改號清,不過改漢字之寫法。其實滿人讀金、清同音,改號乃改漢并不改滿,漢文之大金,稱至崇德元年(1636)四月以前為止,滿文之大金,終清世未有異也!薄肚宕贰芬哺胶驼f:大清為大金近音字。太宗之所以堅持更定國號,是因為“金”曾激起漢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稱“金”可以減少他們對清朝繼續擴張勢力的阻撓。再則,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來的金朝最多統治半個中國,太宗要建立全中國的一統天下,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國號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國號的又一動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88886.html
相關閱讀: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