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1093?1139),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父吳?,為水洛城(今甘肅莊浪)寨卒,升至指揮使,當屬鄉兵。死后葬于水洛城,因而全家徙居水洛城。吳?約在政和元年(1111)從軍,在抗西夏戰爭中,以功升進義副尉,是未入品的小軍官,權(代理)隊將。后參與鎮壓方臘起義軍及河北起義軍立功,累轉忠訓郎,已是入品的低級武官,任權涇原第十一正將。靖康元年(1126),吳?率軍打敗進攻懷德軍(今寧夏固原北)的西夏軍,升任涇原路第十二副將。
建炎二年(1128)四月,吳?擊敗進犯的金軍于青(清)溪嶺(今甘肅涇川西南),升任權涇原路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十一月,吳?又收復華州(今陜西華縣),隨后又鎮壓史斌于鳴犢鎮(今西安東南),以功升右武大夫,已成為中級武官。
建炎三年,張!爸^中興當自關陜始,慮金人或先入陜取蜀,則東南不可保”,高宗任命張浚為川陜宣撫處置使。十一月,張浚到達秦州,升吳?為涇原路統制。
建炎四年(1130)初,吳?又升任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成為一路的副統兵官。金軍西路主帥完顏婁室侵占長安后,派副帥撒離喝率軍向西北進犯麻亭鎮(今彬縣南)。吳?與張中孚、李彥琪等,奉都統制曲端之命抗擊于彭原店(一作自原店、白原),曲端則擁大軍屯駐于后方的宜祿(今長武)。吳?等與金軍惡戰,初戰告捷,在金軍再次攻擊下,吳?所部前軍稍有退卻,曲端不但不進兵支援,反而立即退往涇州(今甘肅涇川),吳?遂戰敗。金軍乘勝進占?州(今陜西彬縣),在進行燒殺后又退走。彭原店之戰,被列為“建炎三大戰”之一!敖ㄑ、紹興初,諸將未嘗敢與虜(金)戰也,..獨曲端與羅索(婁室)戰于白原”,但也戰敗。又稱:“白原之敗,其(曲端)氣已沮”。其實,曲端并沒有直接參加或指揮作戰,可能只是聽到部下報告此戰的激烈情況,即被嚇破了膽,反以吳?違背他的節制,而將吳?降為懷德軍知軍。不久,張浚即升吳?為秦鳳路副總管兼知鳳翔府。張浚想牽制南犯江、淮的東路金軍主力宗弼所部,以避免金軍再次渡江南下危及南宋政權,決策在西北發動攻勢。金軍宗弼隨后奉令自六合率部趕往陜西,以支援西路金軍。八月,吳?升為權永興軍路經略司公事,后收復長安。九月,宋金“富平之戰”,宋軍戰敗。吳?收散兵退保大散關(今寶雞西南)東的和尚原,積粟列柵,訓練士卒,死守以扼入蜀通道。
紹興元年(1131)五月,金軍東路從鳳翔西上,西路自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成縣)東出大散關,合攻和尚原。西路金軍先到和尚原北山,吳?士卒堅守陣地,以逸待勞,輪番作戰、休息,路狹多石,金軍被迫舍馬步戰,連戰三天,金軍戰敗后退往西南的黃牛堡,又遇大風雨雹,被迫退走。東路金軍正在攻打箭笞關(今陜西千陽南),吳?又派兵擊敗東路金軍,金軍第一次攻打和尚原失敗,吳?以功升陜西諸路都統制。同年十月,金軍主帥宗弼(兀?)率金兵數萬,“造浮梁跨渭水,自寶雞連三十里(結連珠營),壘石為城”,吳?命諸將造勁弓強弩,輪番發射,號“駐隊矢”,箭射如雨。宗弼所部“抵險不可進,乃退軍,伏兵起,且戰且走,行三十里,將至平地,宋軍陣于山口,宗弼大敗,將士多戰沒”。宗弼“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也”。和尚原之戰,后被列為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吳?以功建節,授鎮西軍節度使。
紹興二年,吳?兼任川陜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次年正月,金朝和偽齊聯軍攻陷金州(今陜西安康),利州路經略使劉子羽退守饒風關(今石泉西),并向吳?求援,吳?率部自河池(今甘肅徽縣)一日夜驅馳300 里,趕到饒風關抗擊金兵,激戰六晝夜,后因叛徒引金軍從小路出關后,吳?戰敗退保西縣(今陜西勉縣西),金軍占領興元(今漢中)。吳?放棄和尚原,退往河池南仙人關,在關右筑壘以守。紹興四年二月,金軍主帥宗弼、撒離喝及偽齊劉夔率軍10 萬攻仙人關,激戰數日,金軍敗退,仙人關之戰也被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吳?以功升任川陜宣撫副使,領二鎮(奉寧、保靜)節度使。
紹興五年十二月,南宋進行軍制改革,設行營護軍以統主力部隊,吳?所部由地方軍“四川宣撫司軍”首次被編為朝廷直屬的主力部隊,編為行營右護軍,右護軍成為南宋的西北長城。此后,川陜邊境宋金雙方大體都以守為主,相對平靜。
紹興八年十二月,宋金第一次議和。九年(1139)正月,吳?升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隨后又升任四川宣撫使。六月,吳?病死于仙人關,終年47歲,后謚武安。孝宗淳熙三年(1176),追封為涪王。
吳拱(??1176),吳?長子。早年隨父從軍。紹興九年六月,吳?死后,吳拱仍在右護軍從軍,紹興十一年“紹興和議”前夕,吳拱為右武郎、涇原路兵馬都監,已是中級武官,后任右護軍后部(右護軍下分部,相當于其他護軍下的軍)軍官。紹興十七年,右護軍改制為“興州御前諸軍”后,吳拱任后部同統制、階、成?西和?鳳州都鈐轄兼成州知州。紹興二十九年,吳拱升任樞密院副都承旨,后任利州西路駐札御前中軍都統制、階、成、西和、鳳州副都總管兼成州知州。
紹興三十一年三月,當金準備侵宋時,吳拱以利州西路御前中軍都統制率軍三千,東戍襄陽,改任襄陽知府,從此脫離西部防線。吳拱后升任鄂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成為南宋中部防線的主要軍事統帥,又兼任湖北、京西制置使,與鎮江府御前諸軍都統制兼淮東制置使成閔、建康府御前諸軍都統制兼淮西制置使李顯忠,并稱為三大帥,吳拱的地位已近似于“紹興和議”前的岳飛。同年十二月,金軍以水軍進攻茨湖(今老河口市西北漢水南岸),吳拱部將史俊涉水登上金軍船只殺敵,金軍船隊驚慌失措,其余宋軍乘勢進攻,金軍戰敗退走。茨湖之戰后被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吳拱所部在忠義軍的配合下又攻占鄧州,繼又派兵攻克汝州。紹興三十二年二月,吳拱更進屯南陽,又派部將協助趙樽固守新占領的蔡州(今汝南),擊敗企圖重占蔡州的金軍。金軍繼續大舉圍攻蔡州時,吳拱又派部將王宣率步騎1.3萬往援,于確山(今屬河南)擊敗南下的金軍,趙樽得以乘機撤出蔡州南歸,王宣也率部歸襄陽。繼成閔、李顯忠之后,同年六月,以賞茨湖之功的名義,“鄂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充湖北京西制置使、京西北路招討使吳拱為安遠軍承宣使、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時復與北人議和,故三招討并除管軍而結局”,情形有些類似于“紹興和議”前撤消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宣撫使司,所不同的是并未收他們的兵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92974.html
相關閱讀: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