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汪精衛在日軍羽翼下,建立“偽國民政府”,名義上將除東北以外的各個偽政權統一在了一起。對此投敵之舉,汪精衛有一套看起來“合情合理”的辯解,以掩飾自己的漢奸行徑。
汪精衛投敵的最大理由,是所謂“戰必大敗”。而言和之事,“乃人人意中所有,而人人口中所不敢出者”。汪精衛自謂,若“緘口不言,對黨對國,良心上,責任上,皆不能安,故決然言之”。但他又說,“我在重慶主和,人家必誤會,以為是政府的主張,這是于政府不利的。我若離開重慶,則是我個人的主張,如交涉有好的條件,然后政府才接受。”汪精衛遂從重慶出走,在1938年12月發表“艷電”,一步步成為漢奸。
汪精衛后來一再為自己的“主和”主張辯解,稱“以一個剛剛圖謀強盛的中國來與已經強盛的日本為敵,勝負之數,不問可知”,因此“跟著蔣高調繼續抗戰,以蔣現有的兵力”,就要“國亡滅種”。只有先“恢復中日和平”,再“確立東亞和平”,才能“復興中國、復興東亞”。
在汪精衛而言,他起初不僅不想做傀儡,甚至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但到了實際談判時,他才發現日方殊無誠意。1939年12月“日汪密約”,規定中國“從黑龍江到海南島”“下至礦產,上至氣象,內至河道,外至領海”,皆“毫無遺漏地由日本持有或控制”
。
陳公博看到密約后,對影佐禎昭說,這“簡直是日本要控制中國!庇白粢膊恢M言:“在目前不能說日本沒有這個意思!标惞⿲υ拑热莞嬷艟l后,汪回答:“我們偏不使日本控制中國。”對此他并不自信,只是聲稱“日本如能征服中國,就來征服好了。他們征服中國不了,要我簽一個字在他的計劃上面,這種文件說不上什么賣國契,中國不是我賣得了的。我若簽字,就不過是我的賣身契罷!
汪精衛對組建偽政權的種種規劃,乃是基于幾個錯誤判斷。其投敵前后,正是抗戰最艱難的時候。廣州、武漢相繼淪陷,英國一度關閉了滇緬公路,美國也沒有全面援華的跡象。這使汪精衛、周佛海等人相信,“日軍必繼續攻占渝市及西安、昆明等地”“日美或日俄戰爭必不致發生”。而當時確實也有不少人主和,除了后來追隨汪精衛投敵的一干人外,所謂“低調俱樂部”中還有胡適、陳立夫、陳布雷、顧祝同、熊式輝等人。
加之抗日會使中共坐大的觀察,汪精衛很自然地認為,主和是大勢所趨,要保存中國,就只有同日本和談。投敵時,他又高估了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以為登高一呼,云南、廣西、四川等省就會群起響應,到時不愁沒有與日本談判的砝碼。然而汪精衛的大多數判斷都錯了,汪偽政權建立一年多后,非但重慶等后方城市沒有被占領,太平洋戰爭又復爆發。蔣介石“苦撐待變”的戰略成功了。
汪精衛因死于日本戰敗前,未能留下一份詳盡的自白書。但1964年突然有一篇相當于汪精衛遺囑的文章??《最后的心情》在香港發表。對于此文真偽,至今尚存爭議,然其內容實不失為汪精衛的一個“自辯”。尤其“今銘在寧六年,明知日方將敗,而仍繼續以之為對象磋商者,則以國事雖有轉機,尚在逆水行舟”一句,很鮮明地表現了汪精衛對中日戰事的看法,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失利,發生了根本改變。其投敵正可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60376.html
相關閱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