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兩彈一星元勛聶榮臻的勵志故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勵志人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人民解放軍的第一代將帥中,早年留洋以圖科技強國者不在少數。他們后來雖投筆從戎,卻從未放棄過當年的理想,聶榮臻元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參加南昌和廣州起義,是紅軍的創建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他又領導科技工作,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生平

  在十大元帥中,只有聶榮臻直接參加了南昌和廣州兩大起義

  聶榮臻是中國“兩彈一星”研制和試驗的直接領導者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江津縣。他8歲入私塾。后人高等小學,1917年夏考入江津中學。在校內,他接觸到《新青年》等雜志,曾與同學相約“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五四運動爆發后,他因參加抵制日貨運動被校方勒令退學。恰逢當時四川勤工儉學運動迅猛發展,他決定到西方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1921年初,聶榮臻到達法國,在那里結識了周恩來、蔡和森、陳毅、鄧小平等人,成為志同道合的戰友,思想上也從“實業救國”轉變為信仰共產主義。1922年,他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他來到莫斯科,進入東方大學學習,后來與葉挺等人被秘密派往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培養的寶貴軍事人才。

  1925年,聶榮臻回國后,先在黃埔軍校政治部任秘書兼政治教官,北伐戰爭開始后任廣東區委軍委特派員,負責傳達黨的指示和調配干部。1927年南昌起義前夕,他協助周恩來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特別是成功地組織了以葉挺獨立團為基礎的第二十五師,參加南昌起義。同年12月,聶榮臻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并身先士卒戰斗在第一線。

  廣州起義失敗后,聶榮臻赴上海轉入地下,負責軍委的日常工作。他終日兜中揣一張月票在市內奔走,還練就一身跳電車甩掉特務盯梢的本事。1931年底,他進入江西瑞金,不久任紅一軍團政委。作為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率領這支紅軍主力南征北戰長達五年。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聶榮臻任第一一五師副師長,率部開赴抗日前線,參與指揮了平型關大戰。此后,他率2O00多人進入五臺山區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半年多就將部隊發展到4萬人,建立了毛澤東稱贊的“抗日模范根據地”。1944年8月,聶榮臻赴延安出席“七大”?箲饎倮,他繼續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后擔任華北軍區司令員,領導了華北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后,聶榮臻曾任北京市市長、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等職。1956年11月,他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后又擔任國防科委主任。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先后試驗成功了“兩彈”(核彈、導彈)“一星”(人造衛星)。

  晚年的聶榮臻仍然關心國防科研和軍隊建設,關心國家改革開放和祖國統一大業。1992年5月14日,這位共和國僅存的一位元帥,安詳地離開人世,享年93歲。

  故事

  四川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為全國各省之最,聶榮臻所在的江津又為四川之冠

  以“實業救國”的理想始,最后又成為振興國家科技事業的領路人,其人生軌跡反映出歷史的必然

  舊中國的極度貧窮落后,列強依仗“船堅炮利”和優質商品的入侵;刺激了當年一代青年學子奮起,尋找救國圖強之路。聶榮臻的家鄉四川雖然相對封閉,然而自從“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長江水道被洋輪駛入后,渴求外向發展且人口過剩的蜀中在近代形成了一股出外求學謀生的風潮,這個內陸省份的學子一躍而成為留學日、法等國的先進。五四運動后的兩年中,四川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達492人,為全國各省之最。這批四川學生中,又以聶榮臻所在的江津人最多,共有40多人。

  他們起初多是胸懷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理想,遠涉重洋到西方學習科學知識。當時的歐洲正值十月革命后社會矛盾加劇、各種思潮活躍之際,不少留法青年由此接受了馬列主義學說。聶榮臻在1922年給父母的信中曾寫道:“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這表明他已經完成了決心先實行社會革命的思想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戎馬半生的聶榮臻感到終于有條件實現青年時科技救國的理想,欣然接受了領導國家科技工作的重任。歷史似乎在這里轉了個彎,其實這也是中國特定的國情使然。如果不以革命徹底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也不可能有科技強國的前提。聶榮臻后來曾說:“我的前半生參加了組織和建立武裝隊伍的工作,后半生找致力于組織和建立科技隊伍的工作。”這是元帥才自己一生的概括和總結。

  毛澤東曾對白求恩說:“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

  黃土嶺上巧設伏兵,折斷日軍“名將之花”

  抗日戰爭初期,聶榮臻深入日本侵略軍后方創建根據地,更顯示出獨當一面的統帥之才。1937年秋平型關大捷后,115師主力力轉往晉西南。聶榮臻遵照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帶一部分兵力與主力分手,從五臺山區向周圍廣闊的地域發展,創建了敵后第一塊最大的根據地——晉察冀邊區。當時,中共中央對此給予高度贊揚,稱這些經驗將成為全黨全國在抗戰中最有價值的指南。1938年3月,毛澤東曾對準備前往晉察冀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風趣地說:“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說,叫做《水滸傳》,里面寫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五臺山就在晉察冀。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晉察冀根據地處在華北戰略腹地,對日軍來說如芒刺在背,因而一再出動重兵“掃蕩”,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晉察冀根據地殘酷的反“掃蕩”斗爭中,聶榮臻領導根據地軍民與日寇周旋,一再從敵人的合擊圈中跳出來,并在拖疲日軍后給予其沉重打擊。1939年11月,在聶榮臻直接指揮下,八路軍在河北淶源縣城東南的黃土嶺巧妙設伏,殲滅前來“掃蕩”的日軍800多人,其指揮官阿部規秀中將也被八路軍的迫擊炮擊斃。此人在日本軍界被捧為精通“山地戰”的“名將”,沒想到在黃土嶺一命嗚呼。日本北支那方面軍統帥多田俊哀嘆:“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在中國的抗戰史上,于戰斗前線當場擊斃日寇中將銜軍官此為首次。一向污蔑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蔣介石也不得不發來電報,稱此戰勝利“足見我官兵殺敵榮勇,殊堪獎慰”。

  鄧小平來到聶榮臻家中,為他的工作安排轉達了中央設想的三個方案,聶帥毫不猶豫選擇了“科技”

  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大西北導彈試驗基地的烈士陵園中

  新中國成立之初,聶榮臻任代總參謀長,為抗美援朝事務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養。1956年10月,當時的總書記鄧小平來到聶榮臻家中,征求意見說:“中央設想了三個方案,一是中央已決定調陳毅專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學技術工作由你來抓;二是接替彭真任北京市市長,因為你以前當過北京市市長,現在算是官復原職;三是繼續主管軍工生產和裝備工作。三個方案由你選擇。”聶榮臻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對科學技術工作我倒很有興趣。”

  經報中央批準,聶榮臻上任后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學規劃。1959年7月,中央決定用八年的時間制造出原子彈,接著又提出國防工業應以抓尖端為主,“兩彈為主,導彈第一”。毛澤東當時戲稱,造原子彈是造一個“大炮仗”。在蘇聯撤走專家,國內又遇經濟上的天災人禍時,原子彈研制工作是“上馬”還是“下馬”也出現了爭執。聶榮臻堅決主張“兩彈”也繼續搞下去。他操勞過度住院,陳毅來看望他時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現在腰桿子還不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桿子就硬了。”

  此后,根據中央的決心,聶榮臻統一組織全國大協作,于1964年10月16日終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彈;1966年10月成功實現了導彈與原子彈的結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氫彈。而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多,蘇聯用了四年,法國用了八年多,中國只用了兩年八個月——尖端武器的研制速度讓世界驚嘆不已。聶榮臻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聶榮臻元帥逝世后,根據他的遺愿和家屬的意見,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大西北導彈試驗基地的烈士陵園中,以陪伴那些在戈壁中為研制“兩彈”而獻出畢生精力乃至生命的科研人員以及參與此項工作的廣大指戰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027215.html

相關閱讀: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