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王剛入伍26年,經歷了20多次戰斗,先后十余次帶領部隊打贏反恐維穩硬仗,被評選為“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是一名威震天山的“反恐尖兵”。已經45歲的他,還保留著支隊和總隊的幾項紀錄:單雙杠訓練第一名,5公里越野第一名,對移動目標的快速精準射擊第一名。曾榮立兩個一等功、1個二等功、12個三等功。下面是關于他的勵志故事,歡迎閱讀:
個頭不高,干練利索;說話不多,嗓門不小……初見王剛,沒覺得他有特別之處,唯獨讓人難忘的是那犀利的眼神。
這是一種難用語言形容的眼神。在硝煙彌漫的訓練場上,熾熱的雙眸充滿練兵打仗的渴望;在生死未卜的戰場上,鋒銳的目光中溢滿決戰決勝的自信……
這種眼神,屬王剛獨有。只有聆聽他2個一等功、1個二等功、12個三等功背后驚心動魄的戰斗故事,才能真正讀懂這雙犀利、熾熱、深遂眼神深處發出的赤子之心。
作為領導,他處處以身作則,時刻叫響“看我的、跟我上”——
用實際行動立起好樣子
4000多米的山頂積著厚厚的冰雪,直升機在山頂20米處盤旋,狂風刮得機體來回擺動,巨大的螺旋槳刮起2米多高的雪浪。透過艙門,一眼望不到底的懸崖峭壁、叢林溝壑令特戰隊員毛骨悚然!
“沒有機降點,只能索降!”接令的瞬間,王剛也打了個冷顫。索降,從未練過,而且是在懸崖峭壁頂部,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
“看我的!”王剛一把拽過索降繩,收腹、卷身,跳出了艙門。由于風大,失去重心的身體在風雪中搖搖欲墜。垂直身體、穩住重心,王剛滑到了陡崖頂上。
按理說,王剛下來后應該警戒,因為第一個索降的人很有可能挨槍子。但王剛為了繩子不晃,把一端纏在腰上,緊緊拽住半蹲在地上。見狀,6名特戰隊員如離弦之箭,嗖嗖滑了下來。
“看我的!”對支隊官兵來說,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無形的激勵。用王剛的話說,如果黨員干部不以身作則,打勝仗就是一句空話,戰斗力提升就是一張空頭支票。
去年,王剛上任某支隊支隊長。在隨后的軍事訓練動員大會上,他擲地有聲地說:“如果我哪個訓練課目不合格,你們所有的課目都可以不合格!”有人覺得支隊長是在燒“三把火”,但接下來的幾件事徹底改變了大家對王剛的看法。
射擊考核中,工兵中隊戰士蔡旭明老是打不好,以槍不行為由和中隊干部辯解。王剛二話沒說,拿起小蔡的槍,瞄準擊發,槍響靶落,5發子彈48環;還有一次,王剛看到一名班長給新兵做器械示范很不標準,他走到器械場,大家以為他會批評那名班長。誰知,他從一練習到五練習都做了一遍示范,把新兵驚得目瞪口呆。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在王剛的感召下,支隊涌現出了王一杰、杜云、楊鎖、張林林等一大批反恐英雄。任職不到一年時間,支隊的各項訓練打了翻身仗,被武警部隊表彰為“軍事訓練一級達標單位”。
“看我的!”成了支隊官兵的口頭禪。如今,訓練當標兵、反恐當尖刀成為官兵的自覺行動。支隊政委李鈞祥告訴記者:“來支隊任職前,我一直在執勤支隊工作,對軍事技能沒太在意,和支隊長搭檔后才知道了差距,到支隊才半年時間,我就瘦了十幾斤,是支隊長點燃了我們練兵打仗的烽火。”
“砰、砰砰!”“小心,臥倒!”一次戰斗中,王剛帶領特戰隊員搜索一山坡時,突然傳來幾聲槍響。王剛在提醒隊友的同時下了死命令:你們只能跟在我身后,任何人不能超過我!
清脆的槍聲此起彼伏,嗖嗖的子彈令人心驚膽顫。王剛始終匍匐在隊列的最前面。到達事發地域后,他第一個沖向山洞,第一個近身投擲催淚彈,而隊友們緊緊地跟在他的身后。
回想起那場戰斗,特勤中隊代理排長王永強感慨地說:“有這樣的領導帶我們上戰場,即便粉身碎骨,我們也心甘情愿。”
率先垂范猶如一道無聲命令,比有聲命令更能讓戰士信服,更能帶動士氣。這些年來,王剛始終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學習上,他刻苦勤奮,自覺做到比戰士先學一步;在訓練上,他勇于爭先,做到能力素質比戰士更全面一點;在完成任務上,他沖在前、搶在先,做到敬業奉獻比戰士更投入一些。
作為黨員,他把黨的事業舉過頭頂,把自己的困難踩在腳下——
在赤子奉獻中書寫忠誠
王剛出生在南疆,這里是八路軍120師359旅鑄劍為犁、屯墾戍邊的地方,《南泥灣》歌曲、革命前輩轉戰南北的故事,就像高原陽光一樣溫暖著他、激勵著他,那時他就立志長大后要成為一名真正的革命軍人。
19歲那年,王剛站在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放棄當國家運動員的機會,毫不猶豫參軍入伍成為了一名武警戰士,夢想像革命先烈一樣,保護邊疆的穩定。誰料,新兵下連后,中隊安排他當炊事員。這對一心想當特戰尖兵的王剛來說,是一記重創。但他沒有氣餒,每天提前1小時起床練體能、練技能。
曾有人勸他,何必這樣折磨自己呢?王剛不屑一顧地說:“當兵就要當一個能打仗的兵。”這個理由既簡潔,卻又讓人無法拒絕。在年終的考核中,他一舉奪得5000米武裝越野、固定目標射擊、400米障礙、摔擒等6個課目第一。中隊于是把他調回戰斗班,在新的崗位上,王剛更加刻苦訓練,一直保持著多個訓練課目的紀錄。
當兵第三年,王剛當上代理排長;第四年,因素質全面過硬提干。此時,王剛23歲,在很多人的眼中,這只剛剛起飛的雛鷹,已擁有了一雙搏擊長空的翅膀。
王剛說,是黨和軍隊托起我高飛的夢想。在王剛的記憶中,25年前的那一幕,至今難忘。
他與剛剛授銜的新兵一起,緊握右拳,面向軍旗莊嚴宣誓: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服從命令,嚴守紀律,英勇戰斗,不怕犧牲,忠于職守,苦練殺敵本領,堅決完成任務……
這是王剛人生中第一次莊重宣誓,那一刻,他有一種快要燃燒起來的感覺。那個晚上,王剛把這段并不長的誓詞,工工整整地抄寫在日記本上。也許,當年的他并不完全理解這段誓詞的全部內涵,但這并不妨礙一個士兵從此樹立起自己最樸素的信仰和價值觀:忠誠和使命!
2006年至2009年,王剛先后有3次機會調到總隊機關,但他毅然決然地留在了南疆。他說,我的根在南疆,我的職責和使命在反恐一線。
2010年,王剛正在搞軍事演習,突然接到母親病逝的噩耗。那個愛他、疼他,一直以他為榮的媽媽,走了……
愛人清楚地記得,老人不知什么時候,在口袋里裝了一張黑白照。彌留之際,她摸出照片給她說,你們看看,這是王剛100天的照片……
臨終前,老人特別想見兒子最后一面。王剛連夜租車趕回家時,母親已被送往殯儀館。而四個月前,父親去世時,王剛正在天津參加培訓,也沒有見上最后一面。
王剛把自己一個人關進衛生間,愛人進去后看到,王剛坐在馬桶蓋子上,熱淚長流。這里的眼淚一言難盡。
你陪我長大,我卻沒能見你最后一面。所謂忠孝難兩全,最痛不過如此。王剛默默地吞咽了所有的痛楚。盡管,他從不畏懼戰場,但遠在他鄉的親人最割舍不下。
兒子快10歲了,王剛沒有參加過家長會,和妻子的團聚也是屈指可數,兩人從認識到結婚10多年,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不到半年,每天通一個電話是最大的慰藉。
去年大年三十,愛人帶著兒子趕到駐地,想和王剛一家三口過個團圓年。誰料這天,當地發生了一起暴恐事件,包好的餃子,放了一整夜,王剛都沒有回來。大年初一,愛人帶著孩子又回了喀什。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們欣喜于王剛帶給我們的安寧和感動,卻無法體會戰場下他的悲歡離合,但他就那樣咬牙走過來了,在反恐維穩戰場上立起了忠誠勇毅、能打勝仗的好樣子。
作為軍人,戰場上是反恐勇士,群眾中是人民衛士——
在愛疆為民中守護安寧
王剛44年從未離開南疆,這片土地成就了他的光榮與夢想。老鄉們親切地稱他“兵巴郎”,他也把一腔摯愛獻給了各族群眾。
初夏的一天,輕風拂面。王剛帶著幾個戰士來到了距離營區幾十公里外的阿依庫勒鎮恰其村,這里有幾家貧困戶是支隊多年的“親戚”。
77歲的拜克熱家在村頭。聽說王剛來了,原本躺在床上的拜克熱掙扎著起來,艱難地柱著拐杖走到院子里,握著王剛的手,激動得老淚縱橫,身旁身體瘦弱的老伴熱情地招呼戰士們。原來老人的3個孩子都已成家,卻無力贍養兩位老人。王剛得知后主動認了這門“親戚”,經常送米送面送油,幫他們打理核桃地、整修院落、修理棚圈。拜克熱熱淚盈眶地說:“這些年,如果沒有你們幫助,我的日子早過不下去了。”妻子忙從屋里端出剛剛煮的雞蛋,硬往王剛的手里塞。
麥爾亞木家在村尾。偌大的院子儼然變成了小型工地,女主人的大兒子今年要結婚,正在蓋房子。聽說王剛和戰士要來,麥爾亞木一大早就沏了奶茶,在家等候。10年前,丈夫去世,她一個人帶著三個兒子,生活陷入貧困,于是三支隊又多了個“親戚”。
“2019年,村上蓋富民安居房,自己要拿出3萬多元,支隊的戰士給我捐了1萬元。他們一年來好幾次,每次都問我有什么困難,給我幫助,像親戚一樣。”麥爾亞木對記者說,“去年夏天,王支隊長來了,我剛好出門了,心里特別遺憾。以后幾天,只要聽到門外有動靜,我就趕緊跑出來,看看是不是他來了。”
王剛和支隊官兵的幫扶讓麥爾亞木對生活越來越有信心,她除了和兒子打理自己家的20畝地,還經常出去給別人打工,日子過得好了很多。
麥爾亞木和王剛親切地拉起了家常,她14歲的小兒子阿不都克里木安靜地坐在一旁,這個聾啞男孩雖然不會說話,卻用質樸親切的目光久久地凝視著王剛。告別時,這個靦腆的男孩子突然爆發“驚人之舉”,給王剛來了一個“熊抱”。
說到幫助貧困老鄉的事,王剛憶起了小時候:“我家鄰居就是維吾爾族老鄉,他家燉了羊肉、做了揪片子湯飯常常送過來;我家包了餃子,媽媽也讓我端一盤送過去。從來不分彼此,特別親。”
童年的經歷,讓王剛把各族老鄉當作了親人。在特勤中隊當中隊長時,當時才20多歲的王剛認識了阿娜依一家,得知她兒子常年臥病在床,一個女兒離婚后又回到這里,家里吃飯的人多,干活的人少,窮得家徒四壁。王剛親眼看到阿娜依的孫子孫女為搶一塊包谷馕又打又鬧,不由得心酸。他真誠地說:“大娘,以后你就當我是你的親兒子,我們一起照顧這個家。”此后,王剛經常在節假日給阿娜依送米送面送油送煤,為她的孫子孫女送來學習用品。他還常常帶戰友過來,幫著阿娜依一家種果樹、修棚圈,教他們養雞養鴿子。
如今,阿娜依大娘家的日子越來越好,孫子孫女都長大了,有了幸福的家庭。這兩年,70多歲的阿娜依大娘患了老年癡呆癥,家里的人誰都不認識了,可是王剛去看她,她不僅認得這個“兒子”,還能夠立刻清晰地叫出他的名字。
在反恐戰場上,贏得了百姓,就贏得了勝利。在那次高苗地捕殲戰斗中,王剛帶領官兵之所以能快速取勝,就離不開當地百姓的配合。當時,王剛帶著特勤中隊已經連續搜索了幾天,全無結果。一天中午,一位維吾爾族老大娘來通風報信,說早晨有個神情慌張的人跑來跟她要了幾個馕,就鉆進玉米地了。老大娘覺得這個人有點面熟,出門一看,電線桿上貼的通緝令上就有這個人。獲悉這一重要情報,王剛立刻帶著官兵對2米多高茂密的玉米地展開搜索,果然發現了暴恐分子的行蹤,并一舉將其擒獲。
每一次的反恐戰斗都離不開當地百姓的支持。王剛動容地說:高原山地圍剿戰斗中,當地的農牧民幫了大忙。他們比我們熟悉山里的溝溝坎坎,主動給我們當向導。在暴徒可能逃跑的路口,上千牧民和我們的戰士一起整夜整夜守著,山里那么冷的天氣,老鄉們點著火,裹著氈子,卻從無怨言。
大地無言,山水有情。“兵巴郎”的愛不僅感動著鄉親,更被深深地鐫刻在天山南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256976.html
相關閱讀: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