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抗日英雄楊靖宇的勵志事跡故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勵志人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楊靖宇的名字,多少年來在中華大地作為民族英雄的楷模廣為傳揚。他率領東北抗日聯軍在密林雪原的艱苦環境中與敵寇血戰,為全民抗戰建立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功績。他本人以草根棉絮充饑戰至最后一人的氣概,更在億萬國人心頭樹立起不朽的精神豐碑。下面是關于他的英雄事跡,歡迎閱讀。

  他引誘一個軍閥部隊士兵出來,突然沖上去只身奪槍。那個士兵追趕,他丟下銀元說:“這是你的路費。”確山縣農協就此得到第一支槍

  長年反復與日寇重兵拼殺,陷入重圍仍戰斗到最后一人一槍一息

  楊靖宇,原姓馬,名尚德,字驥生,1905年生于河南確山一個農民家庭。楊靖宇是他到東北工作時的化名。他幼年喪父,7歲時靠叔父資助進入本村私塾,13歲考入縣城第一高小。在校期間受五四運動影響,他出面領導了罷課和焚燒日貨。1923年秋,楊靖宇考入開封工業學校,學習期間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于1926年夏加入了共青團,不久轉黨。

  1926年末,中共河南省委為配合北伐,派楊靖宇回確山任縣農民協會會長。當時農協只有刀矛沒有槍,楊靖宇巧設一計,引誘一個軍閥部隊士兵出來后,突然沖上去只身奪槍。那個士兵追趕時,楊靖宇便掏出準備好的銀元丟在后面,說:“這是你的路費。”那個士兵得到錢便開了小差,確山縣農協就此得到第一支槍。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確山縣委于10月末發動秋收暴動,楊靖宇擔任新建的農民革命軍的總指揮。不久,他在與“進剿”之敵作戰中腿部負傷,被送到駐馬店治療。1928年春,他傷愈后在河南從事地下工作,年末奉命赴上海,在黨中央辦的秘密訓練班學習,1929年春天被派赴東北工作。

  楊靖宇到東北后,首先到撫順煤礦搞工人運動,被礦上的日本特務逮捕并引渡給東北軍閥。他入獄兩年多,1932年初才得以出獄。隨后,他代理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重點整合了以吉林盤石地區為中心的抗日游擊隊,派黨的干部開展工作,使其成為共產黨在南滿掌握的最早的武裝,并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1933年初,楊靖宇親自到這支只有250人的部隊當政委。為團結各階層,他又把隊伍的名稱改為人民革命軍。他吸取黨在南方建立紅軍的經驗,親手制定了政治工作、參軍和士兵優待、作戰獎勵等條例,使部隊在打擊日偽軍的戰斗中不斷發展壯大,于1934年成為擁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軍第一軍,他擔任了軍長。同年,江西瑞金召開的中華蘇維埃二次大會缺席將楊靖宇選為中央政府執行委員,這表明黨中央已將他作為東北革命力量的代表。

  1935年,東北人民革命軍聯合其他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楊靖宇任第一軍軍長兼政委,隨后又任第一路軍總指揮(下屬第一、第二軍),在東邊道(如今的吉林東部及遼東)幾十個縣開辟了廣大的游擊區。他的基本部隊有7000余人,還領導了一萬人左右的統戰關系部隊,成為抗聯中最大一支主力軍。

  日寇為鞏固其戰略后方,1938年內將關東軍的兵力擴大了3倍以上,并以偽蒙軍替換作戰不積極的偽滿軍,加強對南滿的“大討伐”。一些非黨的山林武裝經不起艱苦考驗紛紛瓦解和叛變,楊靖宇率部突圍進入長白山區建立密營。日寇在誘降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時又展開封鎖和“討伐”。因敵追蹤雪地腳印和炊煙,部隊又衣食無著,楊靖宇決定分散突圍。最后,他自己帶60余人東進。因有一個參謀叛變使行蹤暴露,激戰后他身邊只剩兩人,被日寇封鎖在伐木場附近的山中。1940年2月18日,兩個警衛員下山買糧犧牲。2月23日,他孤身下山也被圍,戰至最后,壯烈就義。

  東北抗聯的轉戰密林雪原與紅軍長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并列為黨 史上最艱苦的三次斗爭

  楊靖宇由一個貧苦農家出身的知識分子,在斗爭中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重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是中華民族遭受外寇入侵和內部壓迫深重的特定歷史環境塑造的。民族仇、階級恨,再加上革命思想的指引,在那個時代會使人煥發出平時難以想像的頑強斗志和拼搏精神。

  東北抗日聯軍“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的密林生活與紅軍長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并列為黨史上最為艱苦的三次斗爭?孤搳^戰的條件艱難,不僅在于東北地區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相對薄弱,更在于敵寇將當地視為侵華攻蘇的戰略跳板,還有交通不發達、邊遠農村人煙稀少和冬季長達半年等特殊困難。楊靖宇在最后關頭,雖然明知本人及自己的部隊已經陷入絕境,卻堅信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光明前途,愿犧牲個人以求全局的勝利。這不僅是共產黨員奉獻精神的突出體現,也反映出中華民族仁人志士的可貴美德。

  他曾入獄兩年,被日本特務施以灌辣椒水、灌煤油、上大掛、坐老虎凳等酷刑,他頑強不屈

  他是抗聯軍中一個擅長寫作歌詞的革命詩人

  楊靖宇曾對人說過,自己上過兩個大學,一個是“社會大學”,一個是“監獄大學”。他從事白區工作時,曾五次被捕,入獄兩年多。1929年,他到撫順日本人開辦的礦山搞工運,被叛徒出賣。日本特務認定他是“頭目”,施以灌辣椒水、灌煤油、上大掛、坐老虎凳等酷刑,連續折磨了五六天。他雖奄奄一息,卻始終不招供。在獄中,他刻苦學習,出獄后便帶著新學到的知識和更堅強的意志奔赴新的戰場。

  在抗日聯軍中,楊靖宇也是一位擅長寫作歌詞的革命詩人。部隊休整時,他總是親自教唱歌曲鼓舞斗志。除了最喜歡教唱的《國際歌》外,他還在密營中寫下了不少詩歌,有些譜上了曲在全軍傳唱,其中比較有名的詩作有《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歌》、《西征勝利歌》,那雄壯的詞句——“鐵騎縱橫,滿洲境內,已有十六軍。萬眾蜂起,勇敢殺敵,祖國恢復矣”——多少年后讀來還感氣勢磅礴。

  孤身下山買糧被日寇包圍,他揮動雙槍連續打倒五個敵軍

  日寇剖開遺體,腹中只有草根棉絮;解放后英雄的頭顱被發現時,臉上的凍傷仍清晰可見

  楊靖宇犧牲前五天,兩名警衛員下山找糧殉難。日寇從遺體上搜到楊靖宇的印章,估計他就在附近山上,于是加緊封鎖各條道路。五天后的下午,楊靖宇只身到三道崴子路邊,碰到幾個打柴人,便請他們代買糧食、棉鞋。這幾人中有一個是偽滿的“牌長”,回村便告密。“討伐隊”迅速開到,將已無力奔跑的楊靖宇包圍在一片小樹林中。

  日軍留下的記載稱,他們逐步逼近到50米處,喊話勸降,對方“連答應的神色也沒有,依然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討伐隊連續有5人中彈(1死4傷)。日軍見生擒困難就猛烈開火,被圍者左腕中彈一支手槍落地后,仍以右手持駁殼槍應戰。有一彈擊中胸部,對方才“被打倒而絕命”。日軍根據追蹤估算,認為他缺糧已有半個月,完全斷糧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夠在零下20攝氏度且沒有房屋的山林中堅持下來簡直不可思議,于是將遺體送到縣醫院解剖。當腸胃被切開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在場的中國護士禁不住流下熱淚,日本軍官則狠狠地說:“算他是支那的一條好漢!”

  日本關東軍為慶祝所謂“勝利”,將楊靖宇的頭顱切下送到偽滿的“新京”(長春)保存,同時又在烈士殉難處破例舉行了一個祭奠儀式和對軀體的葬禮,以楊靖宇的頑強為例訓戒部屬。  長春解放后,泡在藥液中的英雄頭顱被找到,臉上凍傷的痕跡還清晰可見。楊靖宇的頭顱留下印模后(用于制作塑像),與軀體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110361.html

相關閱讀: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