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滔憑借著自己敏銳的市場觸,覺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與追求,終于創建了擁有6億元資產,年產值超過15億元,創利稅1億多元的中國最大民營制鞋業集團之一——奧康集團。下面是關于他的勵志故事,歡迎閱讀。
敢為人先、開拓進取
1988年,不向命運屈服的王振滔東拼西湊了3萬元,創辦永嘉奧林皮鞋廠,開始了他民營制鞋業的艱苦跋涉。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與追求,永嘉奧林皮鞋廠發展成為擁有6億元資產,年產值超過15億元,創利稅1億多元的中國最大民營制鞋業集團之一——奧康集團。
火燒“溫州鞋”后的勇進
王振滔兄妹四個,家境貧寒。在他剛剛讀到高中一年級時,雖成績優異,只因自己是兄長而退學,以減輕家庭負擔,全力供弟妹上學。十六七歲的王振滔外出謀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學木工。做木匠的王振滔在湖北見到了不少溫州老鄉,他們在推銷電器、服裝、皮鞋,而收入比自己做木工多了幾倍,于是王振滔決定改行做皮鞋推銷生意。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王振滔推銷皮鞋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時,1987年的一場圍剿“溫州鞋”的暴風驟雨席卷全國。溫州鞋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火燒“溫州鞋”的風暴,使溫州許多皮鞋廠紛紛易幟,但王振滔卻沒有退縮,他以“產品體現人品、人品決定產品”的質量觀念,辦起了“永嘉奧林鞋廠”,就是要用“奧林匹克”精神作為辦廠準則,走出溫州眾多鞋廠靠仿“名牌”起步的圈囿,創出溫州的品牌。
2001年3月,王振滔在素有中華第一街之稱的“南京路”上開出了溫州鞋業的第一家連鎖專賣店,在上海引起了極大轟動,為溫州企業進軍上海做出了榜樣。到2003年,奧康皮鞋已在全國成功開設2000多家專賣店,并刮起了中國皮鞋業實施連鎖專賣特許經營的旋風,也為中國皮鞋營銷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借鑒。
把意大利車間搬進奧康
在馳騁國內市場的同時,王振滔以戰略家的目光、民族企業家的胸懷,將眼光投向國際市場,瞄準世界鞋都意大利。1999年,他在意大利設立設計中心,將最前沿的鞋業資訊以最快的速度帶回中國;2000年,他在意大利、荷蘭等國設立分公司,將奧康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當年9月,近萬雙奧康皮鞋運往悉尼,奧康皮鞋隨著悉尼奧運會走向了世界;2001年,他以百萬年薪的代價,將意大利設計名師請到中國,擔任奧康首席工藝師,加速了奧康產品與世界潮流的接軌;2002年,他將奧康專賣店旗幟插在了美國紐約,現在奧康在歐美、東南亞等地開設專賣店近20家。
然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如何提高中國制造品牌的附加值,是每個企業家面臨的大課題。王振滔堅持與國際一流品牌強強合作的策略。2003年2月14日,他與意大利鞋業第一品牌GEOX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從2003年起,GEOX公司產品在中國的市場推廣由奧康全權負責,GEOX公司銷往亞洲和歐美市場的產品和輔助設計由奧康負責,同時,雙方銷售網絡資源共享,這是中國制造的產品第一次得到允許進入國際一流品牌在全球55個國家的50000個銷售網點。
大手筆投資西部開發
西部開發是國家制定的戰略決策。王振滔以一個企業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積極投入了西部大開發的建設中。經過對璧山的多次實地考察和反復論證,終于下決心異地擴張,在極具發展潛力的璧山建立生產基地,打造“西部鞋都”,目的在于促進產業升級,打造東西結合、聯合發展的經濟格局。奧康集團斥資10億元打造“中國西部鞋都”,展現了東部鞋業企業家投資西部建設的大手筆,同時也拉開了東部企業家投資西部建設的序幕。
王振滔說,奧康集團決定投資璧山,一方面為了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為中國皮鞋行業和西部地區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另一方面是看中了當地的區位和產業優勢,希望通過建設西部鞋都,提高璧山鞋業的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實現東部和西部聯動發展。他同時還表示,工業園建成后,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場繁榮、環境優美、文化發達、服務一流的中國西部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集鞋業科研、培訓、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一體化的鞋業產業基地。
催生首家民營財團
在奧康高速成長的同時,王振滔卻敏感地發現,溫州先前一輪的先發優勢已經開始弱化,地理環境的限制,以及能源、資源的緊缺和人才的匱乏等問題越來越多地擺在溫州人面前,在他看來,溫州企業只有聯合起來,才能突破資金、資源、人才等瓶頸。因此,王振滔提議成立一家跨行業的投資實體,王振滔的主張很快得到溫州很多企業家的贊同。2004年6月16日,溫州九家不同行業的領袖企業共同注資成立的中國第一家無區域性的財團——“中瑞財團”掛牌營運。這是“財團”這兩個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上。
財團的成立,在中國實現了民營企業經營體制上的重大突破,中瑞財團可整合的100億運作資金,讓民營企業可同眾多的國有企業一樣,在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上發揮同等重要作用。
溫州的貓步
“王振滔”們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自己的知識結構。
溫州是位于中國東南沿海、黃金海岸線中段的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如今提起這個城市,當代中國人腦子里投射的形象就是,一個天生的生意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溫州最早?出了一條富有區域特色的發展路子。
溫州企業家曾把1978年之后的溫州民營經濟歷史分為了四個階段:對著干、開著干(公開)、放著干、扶著干。事實上,歷史的曲折前行,使商業行為在中國成為一條社會界線:規則內和規則外。在買賣被稱為“投機倒把”的時代,溫州人憑借大膽和狡黠,制造了地方商業細胞強勁生命力的基因環境,這個環境的獨特性把烙印打在每個企業家身上。1982年,35歲的“螺絲大王”劉大源早起上街,后面便有兩人盯梢。當他看到墻上張貼的“狠狠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大幅標語,暗自心驚。他作出了生平最為快速的決定,趁人不備鉆進小巷,回家取出7萬元現金來到河邊,跳進一只機動小木船,亡命天涯。劉大源回憶說,逃跑時他身上只穿著背心和短褲。
這一歷史化入塵埃,但溫州人“潛心研究形勢,為了某一筆具體生意”的作風,仍深入到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在講求實際的溫州人看來,形勢始終是一種可以為自己所用的資源。之前,他們樹立了市場經濟“活力先鋒”的新形象,現在,溫州人的貓步走向國際舞臺。王振滔長袖善舞展示了溫州的新像。
不同的是,現在,對于溫州老板來說,產生奇跡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就在奧康高速成長的同時,王振滔卻敏感地發現,溫州先前一輪的先發優勢已經開始弱化,地理環境的限制,以及能源、資源的緊缺和人才的匱乏等問題越來越多地擺在溫州人面前。“溫州的民營企業家,過去好就好在沒文化。”這種驚人之語形容前一階段倒是極準。現在當地一個新的說法是:腦袋裝得多,口袋裝得多。兩句話一前一后準確地解釋了溫州的變遷。
王振滔如今被稱為“中國鞋王”,其運籌形勢、點解玄機之術堪稱“大家”。自從火燒假鞋后,王振滔的“創意生意”頻頻登臺:2003年,奧康在重慶璧山縣投資建立了特色產業園“西部鞋都”;2004年奧康聯合溫州8家不同行業的領先企業,成立了“中瑞財團”;2006年,奧康在湖北黃岡投資建設“湖北第一街”;以及震動國內的歐盟訴訟案也處處流露出這位策劃大家的弦外之音。這些溫州智慧無疑促成了奧康企業的成長。
但王振滔也深感不足,他先后在杭州商學院、中歐工商國際學院、長江商學院、國研。斯坦福大領dao力班進修。當他的長江商學院的同學、一家著名公司的老總邀請他參觀引入的豐田式管理時,他看到7000平方米的倉庫縮成了7平方米、生產速度比以前提高了三四倍時,觸動極大。他深感現代系統管理的重要性。“我不知道別人是怎么想的,我從沒有將學習看成是鍍金。每堂課我都用心聽。”王振滔說,“聽起來可能有點可笑。我大部分時間在上學。大約每月有20天時間在學校里。”
對42歲的王振滔來說,學習和創意仍無處不在。“我認為這是創意勝過效益的時代。創意應該融入到很多具體細節中。即使在節假日,我們在2005年的時候,連玩樂都用了心思。每個人要把自己最喜歡的禮品拿出來,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上面,放在一個筐里,走的時候會被另一個員工拿到,這個就是緣分。之后每一年,每個晚會上,我們都有令人期待的新鮮的活動,這樣我們就不是開一個晚會的問題,我們得到了更多。”
王振滔的“四步路”
從創業至今,王振滔給自己總結了一下,一共走了“四步路”,同時,這“四步路”也是奧康集團發展的四個階段。
不怕本錢小,就怕腦袋空
王振滔剛創業時,沒有自己的廠房,租人家的舊房屋作廠房,八個人,三萬塊錢,他回憶道,當時窮得可憐,他弄了個木板,寫上了幾個字——奧林鞋廠。
當他去工商局去注冊商標時,因“奧林”屬于國際公有,不能注冊,于是就改為今天的“奧康”。那個時候王振滔就想,這個“破鞋廠”將來有一天一定會像“奧林匹克”一樣,與奧運同步。雖然那時候很窮,可王振滔口袋窮腦袋并不窮,他當時想的并不只是賣幾雙鞋子,掙幾個錢,而想的是把掙來的錢用在建廠房上,所以那個時候生活一直都很簡樸,以麥餅為主食填飽肚子,感覺很香,生活得很快樂。
王振滔在給員工發的短信中說,口袋窮不可怕,但腦袋不能窮。要明白,心胸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不怕起點低,就怕境界低
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之后,奧康相比較別人而言沒有顧著眼前利益,死死地抓住辛辛苦苦掙來的幾個錢不放手,而是把它用到擴大再生產中。這個時候堅定了王振滔的一個信念:一定要把奧康做強做大,同時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松開的手擁有的會更多。
1994年奧康打破家族管理,率先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化管理制度。1999年王振滔申請土地擴建廠房時,就想到奧康未來幾年的發展及道路改建問題,他非常堅定奧康一定能
王振滔說,年輕人要敢想、敢為,要有點野心。目光要長遠一些,境界要高一些。
不怕沒空間,就怕沒創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奧康在發展中一樣遇到了很多困難。王振滔認為,不怕沒空間,就怕沒創新。1998年,奧康在永嘉縣上塘鎮開出中國第一家皮鞋連鎖專賣店,首開鞋業連鎖專賣之先河。2001年起,奧康進行品牌經營,先后推出康龍、美麗佳人品牌。2006年,奧康又成功研制出“量腳定鞋機”,提出一夜之間開出3000家空中專賣店的構想,而這一目標在不久的將來交變成現實。
王振滔認為,創新可以讓腳下的路走得更遠。
不怕出不去,就怕沒胸懷
在國內各個企業還在搶占僅有的中國市場時,奧康在國內站穩腳跟后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辦法,與意大利第一鞋業GEOX走上了合作共贏的道路,走出國門去吃真正的“洋肉”。有人說奧康和國外合作是“引狼入室”,其實恰恰相反,與他們合作,奧康學到很多國內學不到的東西。
一次,奧康甌北國際品牌產業園接了美國一批單子,訂單價格比以往高出5美金,但要求非常嚴,甚至苛刻。負責該項目的領dao就給王振滔打電話,說這個顧客刁蠻,不講道理。
第二天王振滔發給員工的一條短信這樣寫道:抱怨的客戶才是最好的老師。收到這條短信后,負責這個項目的領dao立刻給王振滔發了一條短信:“王總,我知道該怎么做了”。
通過外商所謂的“刁蠻”,我們的生產水平,工藝等都提高了。王振滔認為,誰站得穩,誰看得遠,誰胸懷廣誰就會贏。
王振滔“量腳定鞋機”的奇思妙想
他“窮孩子出身”,15歲便輟學了。創業之前,他當過3年木匠、2年皮鞋推銷員,現在則是一個全國知名的企業家,在很多人看來,他的故事是有關“個人奮斗”的樣板。他自稱自己的成功來源于他膽大、勤勞、好勝的性格,也與他多年來堅持學習有關
王振滔在業界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喜歡他的人說他“長于營銷策劃”,不喜歡他的人說他“愛作秀,出風頭”。
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做過一些具有轟動效應的事情。1999年,他以在杭州焚燒2000雙打假收繳來的假冒奧康皮鞋的形式,為溫州鞋正名。2003年,他與意大利皮鞋品牌GEOX合作,負責GEOX品牌在內地的運營。2004年,他參與組建中瑞財團,并出任副董事長兼新聞發言人,毀譽參半。
他“窮孩子出身”,15歲便輟學了。創業之前,他當過3年木匠、2年皮鞋推銷員,現在則是一個全國知名的企業家,在很多人看來,他的故事是有關“個人奮斗”的樣板。他自稱自己的成功來源于他膽大、勤勞、好勝的性格,也與他多年來堅持學習有關。
“量腳定鞋”
幾天前,王振滔的又一個新點子呈現在人們眼前。奧康集團投資研制的量腳定鞋機宣告問世。
它起源于王振滔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哪一天奧康開“不擺鞋的專賣店”,店里只擺一臺電腦,顧客量好腳型,選擇鞋子的款式、顏色、材質,定制完成后送貨上門。
他從“量體裁衣”聯想到“量腳定鞋”。幾年前偶然冒出來的想法,促成了奧康第一臺量腳定鞋機的出現。
據了解,量腳定鞋機的研制投入300多萬元,目前第一臺機器已由浙江大學的專家負責完成,接下來將進行產品化。
量腳定鞋機在國際上并非首例。王振滔表示,據他所知,英國、加拿大各有一家公司研制出量腳定鞋機,但“機器太貴了,沒有推廣”。其中一家公司研制的機器,成本為700多萬元。一個意大利皮鞋品牌在上海有定制點,每雙鞋價格在6000元以上。
跟他們不同的是,王振滔決定選擇大眾化的方向,而不是針對少數高端客戶。他設想:“3~5年內,奧康每家專賣店都放上一臺機器,每個普通消費者都可以享受定制服務。”
大眾化的前提是降低成本。奧康研制的首臺機器,成本為20萬元。該公司計劃在3個月內,將成本降到每臺機器6萬~7萬元,1年內將成本控制在每臺3萬元左右。
另外,采用定制后,每雙鞋的生產成本可能上升。王振滔介紹,由于這幾年皮鞋生產設備的改進,現在定制和批量生產相比,成本已不會上升太多。
有人提出,奧康研制量腳定鞋機的意義,在于個性化服務、零庫存管理,以及促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王振滔則認為,還有更多商機值得挖掘。例如量腳定鞋機本身可能成為一個產業。數據庫本身也具有商業價值。
“讓幾千萬雙腳的腳型數據,都留在奧康的電腦里,”王振滔說,“獲得這些數據,并且讓它們的主人成為奧康的終身顧客,這才是我最想獲得的寶貴財富。”
“國際化不能急于求成”
“國際化要一步一步來,不能急于求成。”這是王振滔現在的體會。幾年前,他跟很多溫州企業家一樣,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國際化的探索。
他承認,在國際化路徑上,奧康也走過一些彎路。前幾年,奧康在國外開了不少專賣店,但是,開店容易、賺錢難。溫州皮鞋企業開的這些海外店鋪,很多是在華人集中的區域,并不能打入當地主流市場,被視為中低檔產品,有的甚至淪為地攤貨;在地段稍好一些的地方開店,又由于成本高昂,銷售業績抵不過成本支出。
“在國外開虧損的店,就跟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王振滔說。
2003年,奧康與GEOX合作,是溫州企業國際化的一個新嘗試。雙方達成協議:從生產到銷售,奧康是GEOX在國內的全權代理,它也可以借助GEOX在全球的銷售網絡,讓奧康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王振滔的這一舉動,有人評價為“引狼入室,幫助外資搶占中國市場。”現在回頭去看,他表示,當時邁出的這一步是對的,“如果我不跟它合作,它會跟別人合作,那就成為我的競爭者,不如我跟它合作共贏。”
這場國際“婚姻”,在經歷1年多的磨合期后,雙方才“和諧”起來。王振滔透露,兩家企業都很滿意對方,目前在洽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設在上海。
GEOX在中國已有100多個銷售網點,去年銷售額近1億元。除了自有品牌之外,它成為對奧康銷售額、利潤作出貢獻的又一個品牌。王振滔的另一個收獲是,由于GEOX向奧康下OEM訂單,別的國外高檔品牌也跟著下訂單。他已為明年簽下3億元的訂單合同。
但是,對于利用GEOX的網絡“走出去”,奧康目前進展不大。在經歷了幾年摸索后,王振滔對國際化有了更多理解,“首先要把國內市場做好,最大的蛋糕在家門口,不能丟掉”,而國際化是將來的必然方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296443.html
相關閱讀:“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