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記載:西晉巨富石崇與王愷斗富,以蠟代薪,作錦步障五十里,又殺妓慫酒,恃富行兇。可謂是國人1700多年來的奢侈典型。而今,當奢侈品消費已變為一種時尚行為時,典型與非典型早已失去了界線。當賓利、寶馬、Armani、勞力士、人頭馬、芝華士……等國際品牌實際上已為一些內地普通消費者耳熟能詳時,迪奧、AD等國際頂級品牌也相繼登陸中國,而路易威登在中國原有9家店,今年一下子新開了4家,并且近一段時間來,Armani、Cartier等眾多奢侈品制造商的總裁們相繼訪問中國,帶來了越來越奢侈的商品-享受,還是拒絕?
大眾傳媒推動小眾奢侈
中國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眾。這絕非是克萊爾·肯特的聳人聽聞。根據調查統計,很多在歐美市場都無人問津的奢侈產品,卻在中國的市場重獲新生。擁有相當月收入的年輕人成為了世界頂級品牌忠實的追隨者,哪怕他們追隨的或許只是一些如領帶、皮鞋、皮包這類的小配件。與此同時,他們也是新奢侈主義的擁護者,不管身處哪個收入階層,一個物化的價值觀與評價體系正在被他們廣泛應用。在他們看來,奢侈品的占有量成為了個人美好生活與社會身份的CI標識。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奢侈主義似乎理直氣壯地成為了我們這個商業時代的宗教與符號象征意義。
追求有品質的美好生活本無可厚非。那么,是什么力量讓我們變得如此瘋狂?又是誰控制著我們的資訊與精神世界呢?對此,商業利益集團與大眾傳媒可能都是當之無愧的元兇,而作為以文化方式倡導奢侈消費的傳媒更是功不可沒。
在由明星、造型師、化妝師、攝影師、印刷精美的時尚雜志等,共同構筑了奢侈品的營銷圈套,奢侈品供應商與媒體之間的關系,有人說成是衣食父母的關系,也有人說成是狼與狽的關系。這些描述雖然形象,但不準確,或者說,這種描述顯得刻薄了一點。傳媒作為現代信息社會資訊與觀點供應商,它更多扮演的只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同時,它也沒有與商業利益集團堅決對立的理由和必要。
朱坤,現居廣州,作為傳媒人,他是奢侈品消費的倡導者,同時也是小配件奢侈產品的消費者,他堅持認為傳媒是推動奢侈品消費的主要推動力。
我覺得作為媒體而言,宣傳奢侈品很正常,只要你有一定的知識水平與物質基礎,你一定會去喜歡這些東西,若你不喜歡,只是證明你的消費層次還沒有到而已。不過,作為傳媒而言,宣傳奢侈文化我覺得還是別太高調了吧,因為奢侈品本身是一個很小眾的東西,朱說。
他認為當下中國的奢侈族并不能界定得很清楚,應該有一些,但我發覺并不是最有錢的人去消費奢侈品,而消費奢侈品的又大都是并不是一批賺錢最多的人。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奢侈可能永遠都達不到。不過,奢侈品確實占了我生活中的一大半。
我的奢侈實用主義
1989年,史曉燕隨年薪數十萬美金的海歸丈夫到新加坡生活,最初的奢侈品消費也由此開始:和所有新加坡華人一樣,我馬上就買了大顆的鉆石、全套24K金首飾,雖然根本不喜歡戴;買GiorgioArmani的職業套裝,雖然幾乎沒有穿的場合。當時心里空得很,全身名牌武裝起來,就感覺有底氣。那年她28歲,第一次乘飛機,還不會扣安全帶。
歐洲游學歸來后,開始獨立創業。創業之初,支持她奮斗的動力之一就是女人特有的消費夢想:10年前完全沒想到能做成今天的規模。當時只有一個很簡單的信念-用自己掙的錢買一輛奔馳跑車。創業的前5年我已經有經濟實力買奔馳了,到奔馳專賣店去過不下20次,后來一想還是不買了,掙錢太不容易了。
10年創業,史給自己買了10輛車,凌志300、豐田3.0、豐田陸地巡洋艦4500、奔馳280、奔馳吉普、保時捷Boxster、進口奧迪A4、Ainicooper、寶馬530、保時捷911TURBO。一年365天都在努力工作,我選擇車作為對自己的獎賞。生活中,她最常開的不是那輛全中國最貴的保時捷911TURBO,而是2003年買的Minicooper,開太貴的車去談生意太招搖,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這輛小MINI,很可愛,很實用,也很適合我以設計師的身份出現,讓人感覺更有親和力。
身家數億的史早已邁進想買什么都可以的階段。而今,奢侈品對她而言,不再是動力,也不再是獎勵,只是事業與生活的原材料而已。服裝方面,不再大牌至上,而是選擇適合自己中性干練的個性的二線品牌,最常穿的是SPORTMAX、A/X。現在想獎勵自己的是一種休閑的生活方式,從本質上提高生活品質。我每年要出去5~6次,花費8~10萬美金,到處去看、去Smell、去感受、思考、再創作。我現在的奢侈消費是度假,帶著孩子們到寧靜美麗的海島,住最好的酒店,享受頂級的美食和SPA。
不需要奢侈給別人看,而是奢侈給自己用,這就是史身體力行的實用主義奢侈-買400平米的有英式管家的公寓,是為了保證生活空間的絕對私密性;準備買塊依山傍水的地自己設計和建造第二棟別墅,是為了親近自然、居住空間更人性化和個性化;準備繼續買新車,買吉普是為了方便去山間選地,買捷豹的加長房車為接送客人專用,法拉利也在計劃之中,因為畢竟是身份的象征。
中國富人階層能自由消費,但不能自由奢侈。我們不可能像國外的富人們那樣隨意自我表現,怎么招搖怎么來。中國人性格內斂,現在的企業家們覺得,過分張揚可能會招來麻煩,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對于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史來說,兒時的奢侈品就是一只蘋果、一塊糖。這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如今,60一代組成了中國社會最具實力的財富階層,西方有200年工業文明的歷史,以前我們什么都沒有,這十幾年間什么全都來了,于是很多人盲目、刻意、甚至瘋狂渴望占有奢侈品,這種畸形的心態是必然的。我想我們的下一代會很不一樣,他們應該比我們自主和從容得多,歷史決定我們這一代人不可能有那樣的優雅,難免要慌慌張張。
為生活推進強心劑
她最喜歡的飾品是太陽眼鏡,每年都要買上幾副;最愛的大牌是Cucci,因為喜歡那種極盡簡潔又毫不張揚的高貴氣質;她也曾為那雙紅色的MarcoJobs高跟鞋跑遍歐洲去配相應的衣服。作為意大利手工制鞋聯合會在北京的首席代表,寇麗杰(Claudia)顯然比普通人更有權利和欲望談論奢侈品消費。當我們聊起這個話題時,更發現了一些與其它奢侈品經營者不同的東西。
奢侈品就像生活強心劑,讓人離不開,但又不能太依賴。性格直爽的Claudia這樣解釋她對奢侈品的理解:全身掛滿了名牌意味著缺乏理智的價值觀,但對物質生活的適度追求的確可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當然,這要視個人經濟情況而定。
Claudia所在的意大利卑仁達制鞋名家聯合會是專為高級時裝品牌服務的制鞋機構,其客戶遍及全球各大品牌,像Prada,MarcoJocbs等品牌的高級時裝中制鞋部分都由該協會的成員承接。那些高級時裝的消費者們是全球最有實力的富豪,我們的目標群體就是那些生活極端細致化,在不同場合配不同的手工鞋子的人。她耐心地解釋著她看起來復雜至極的公司背景,又不忘補充自己的觀點:作為一個奢侈品牌的代言人,我倡導那些有足夠物質基礎的人過奢侈生活,但對于普通的中產者來說,沒必要一味追求這個頂尖時尚,因為那些動不動就幾萬塊的名牌離生活實在太遠。
面對著中國愈演愈烈的奢侈風潮,Claudia在對其工作的前景異常看好之外,堅持認為中國人更應該保持冷靜心態:中國正在變成全球成長最快的奢侈品市場,但作為一個和大家一樣的普通人,我希望這里面多一些冷靜的思考而不只是盲目的跟風。當年普拉達的一句: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就是顧客全身穿滿了Prada?梢哉f最傳神地道出了奢侈品的品質,在這個行業做了多年的Claudia也一直堅信,過度的名牌包裝只是出于炫耀,不是真正的奢侈,到達到真正奢侈的生活,除了時間的積累,更有素養的熏陶,對于大部分國人來說,奢侈品可以當作生活的調劑,但肯定不是主流。
由于工作關系,Claudia有許多歐洲朋友,與國內人相比,她認為:大多數奢侈品牌植根于歐美的文化土壤。由于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我認為歐美人對名牌的理解往往比東方人更深刻。同樣是因為工作,與奢侈品的大量接觸讓她有更多機會受到那些華美的誘惑。每個女人都會有對名牌無可救藥的仰慕和迷戀,擁有它們,代表自己擁有萬金換來的寵愛和呵護。在辛苦工作之余,她也不拒絕為自己來一點小小的獎勵,并常將注意力放在大牌的配件上,因為這樣既滿足了對奢侈生活的渴望,又不會太有負罪感。在保持冷靜的前提下,Claudia認為那些華美昂貴的奢侈品更像是精神鴉片,并完全同意奢侈使人進步的說法:如果有足夠實力的話,被如此享受的催眠也不妨,而且對它的夢想和渴求完全有可能成為推動我努力工作的內動力。
私人時空有售
和很多年輕人一樣,JacquesDing也喜歡阿瑪尼時裝和勞力士手表,但不同的是,從美國哈佛大學MBA畢業后,JacquesDing沒有像更多的同學一樣畢業后到銀行去當高級打工仔,而是選擇了回國銷售游艇。
當時也在金融機構工作過,但還是太枯燥了,我更愿意接受有新意,有挑戰意義的行業。做游艇銷售很適合我。作為一個新興的奢侈品產業,大部分人對于游艇的概念還僅限于外國電影中的鏡頭。但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富豪正在將購買游艇出海度假作為他們的又一娛樂新寵。
在我的顧客中很多人可以接受它的價格,一般在幾百萬到一千萬元人民幣之間,但這畢竟是新興行業,很多東西都不完善。在我看來游艇在中國的市場將會越來越大,這必須建立在相關的配套設施完善的基礎上,就好比汽車加油站一樣,在未來的中國也會建立相應的游艇服務機構,這也是潮流的趨勢。大家在陸地上時間長了,更愿意去大海中感受一下航行的樂趣。對于奢侈品,JacquesDing的獨特視角在于,他認為凡是服務于一小部分高收入水平的行業,都可以視為奢侈品的范疇。
現在中國人的消費觀念還是更愿意去承認硬件上的奢侈品,比如購買了一個名牌的手提袋。但是在美國人眼中,奢侈品的概念可以延伸到服務的軟件領域,F在是分秒必爭的時代,很多外國的富豪會雇傭私人教練,私人廚師,私人律師,私人財務管理等等,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享受最專業的服務,也同樣是一種奢侈,而在未來的中國這可能是更多富人愿意選擇的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比購買時間更奢侈的事情呢?
從過去的10年來看中國,甚至于整個亞洲的奢侈品市場,是呈顯著增長的趨勢,很多品牌將進入中國大陸的前5年甚至10年都作為自身消費群體的培植期,而最近幾年,他們更多的看到了這個市場在日趨走向成熟,很多商家也并不把打折作為銷售的唯一手段,而是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建立和忠于該品牌的FANS的培養。有不少商家已經陰轉晴,慢慢賺到錢了。而在消費觀念上,亞洲人往往更容易接受品牌的概念,就好像一個日本人都會有好幾個LV的包包,大家有超前消費的觀念,往往可以為了購買一個奢侈品而花掉自己半個月的薪水。而這樣的情況在歐美就比較少,這也是為什么奢侈品
在亞洲銷售的比其他地區好的原因。對于未來的10年,JacquesDing認為會有更多的私有化的行業和設施出現,私人的島嶼,私人的包機,私人的游艇會越來越多,也因此做超前消費的產業才更有前途。
不過,真正反映一個社會富裕程度的是看中老年人是否有錢,中國的狀況恰恰證明它仍然不是一個富裕的國家。另外,中國人似乎更追求個人的人生奢侈,而在歐美國家,絕大多數人追求的是家庭的生活奢侈。這可能與生活方式有關:人口聚集的蜂巢式的生活方式助長了人與人之間的攀比之風,而人口密度低的地方,生活方式就會比較樸實。
十個不得不奢侈的理由
我們羅列了如下10種男人值得體驗的奢侈品,對于你來說,我們希望擁有它們是一項隆重的儀式,夠超越LOGO和炫耀,以最優雅、自然的方式折射出你的快樂和富足。
LouisVuitton拉桿旅行箱
100多年的歷史有時就是某種保證。以專為皇家打造皮具和馬具起家的LV有著與生俱來的貴族血統。很多年來,它始終為全世界的王公貴放、紳士名媛提供自我放逐的夢想。讓你揮金如土的LV旅行用品系列,就是在不厭其煩地嘗試把旅行這件以苦為樂的事變得更優雅、更貴族。
Hermes絲巾
蒂埃利·愛馬仕1837年在巴黎創立了以自己姓氏為名的馬具品牌。但在其所有產品中,最著名、最暢銷的當屬精美絕倫的絲巾。自1937年為紀念100周年店慶推出第一款絲巾以來,愛馬仕絲巾一直是許多上流社會男士饋贈女士禮物的首選。英國郵票上伊麗莎白女王所系的絲巾,就是愛馬仕的杰作。
Lotos眼鏡
源自德國的Lotos,1872年經其祖上創業至今有130多年歷史,這個百年企業至今保持著純手工制作。一副Lotos鏡架的價錢相當于一輛Bentley汽車,不過你可以把它放在你的鼻子上。Lotos總裁以這樣的句子來形容他的產品-裝飾著黃金、鉆石或珠寶的眼鏡。為了奢侈而奢侈,是擁有這個品牌的最好理由。
Montblanc鋼筆
概念中的知識分子始終與筆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如果你的夢想是成為雅皮,或是貴族,以一手漂亮的手寫體寫東西也能為你加分不少。而此時,精雕細刻的Montblanc就是彰顯身份的道具。這個于1906年創建于德國的品牌,在百年來成為了各國領導人用來簽署重要公約的專用書寫工具,它那優雅的六角白星標志也已成為卓越品質與完美工藝的代表。
Cucci皮具
現位于佛羅倫薩的Cucci集團是當今意大利最大的集團。自1923年創立以來,一直以高檔、豪華、性感的風格而聞名于世,并以身份和財富之象征成為上流社會人士的寵兒。
Ferragamo鞋
這個成立于1927年的知名品牌源自于意大利一個最顯赫的制鞋家族,由意大利人SalvatoreFerragamo開創。格麗泰·嘉寶、奧黛麗·赫本、溫莎公爵等名人對它的追捧也是此品牌讓人迷戀的原因。
Chanel5號香水
1931年,離經叛道且熱愛山茶花的香奈爾夫人在巴黎創建了香奈爾。自此后,這個簡潔高雅的雙C圖形標志就足以讓所有女人為之瘋狂。更何況再加上瑪麗蓮·夢露的一句:我最好的睡衣就是CHANEL5號。讓天下的男人由此而記住了香奈爾。
GiorgioArmani套裝
喬治·阿瑪尼本著去掉任何不必要的東西;注重舒適;最華麗的東西實際上是最簡單的這3條設計理念,在時尚和優雅之間創造了一種令人驚嘆的平衡。此品牌自1970年創立以來,就以使用新型面料及優良制作而聞名于世。阿瑪尼套裝永遠都讓人風度翩翩,如果在為不知穿什么而傷腦筋,不防試試這句流行于歐美上流社會的著裝指導。
RollsRoyce轎車
經典男人是那種什么時候都令人著迷的男人,比如克拉克蓋博。而勞斯萊斯就是這樣一款無可比擬的男人車。他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車的無上至尊,更是登峰造極的藝術結晶。查理·羅爾斯和亨利·羅伊斯1904年聯手創辦了羅爾斯·羅伊斯汽車公司,兩年后,當第一輛6缸銀色天使轎車開下生產線時,勞斯萊斯汽車的雙R商標和女神標志成為了
世界車迷心目中豪華與經典的代名詞。如今,連此品牌的二手車都被尊為典藏轎車,由此就可看出經典和一般的差別是多么懸殊。
成為007的夢想
JamesBond這塊金字招牌是所有女人的夢想情人,僅憑這個就足以成為你奮斗的目標。他矯建的身手,狡猾的笑容,一身勾引女人的好本領,甚至是身上包裹的名牌也給他披上了遙不可及的光環。但要知道全世界有多少女性情愿成為BOND女郎,哪怕下一集就消失也在所不惜。僅憑這個,成為BOND的愿望就足以成為男人最想得到的奢侈品。
沒有人能說清奢侈的對錯,但我們反對拿著奢侈品當標簽四處標榜自己的博學,他們是絕對的偽貴族和暴發戶,對于上述那些文化和價值并重的藝術品,他們是玷污者。
中產階層:一個片斷的夢幻
10年以來,伴隨著經濟和信息業的發展,傳媒界對奢侈的生活模式的關注似乎已在公眾中形成一種潛意識,消費,享樂,比拼財富,成了當下主流人群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當全民奢侈的幻影越來越大時,我們至少會面臨一個問題:資源從何而來?
美國過度的生活模式已使這個國家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著世界上40%的資源,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和垃圾制造者。中國人口是美國的6倍,對奢侈生活的追捧顯然面臨先天不足。
但事實是,中國人的消費觀念真的正在向美國看齊。世界最大的信用卡支付組織Visa發布的最新調查統計顯示:2004年全世界刷卡單筆交易的平均消費金額的前10位國家(地區)排行榜上,中國人以刷卡消費平均單筆253美元居于榜首,超過西班牙、日本、意大利、法國等發達國家。當然,誰都知道,中國還是個不發達國家。
有人將奢侈品消費的希望放在中產階層身上,中國官方用來衡量中產階層的最新標準是年收入6~50萬元人民幣-按照這個標準推算,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將由現在的5%擴大到45%。但這只是界定中產階層的一小步。誰是中產階層,這也是一個數年未有定論的話題。
在香港,月薪2~5萬港幣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體了,而中產階級則意味著更多的標準:你的教育背景,職業特征,住在什么樣的樓盤,房價幾何,周邊環境怎樣,你經常購物的場所,是否能獲得穩定的休假,你的朋友們是否和你一樣,等等。并不是拿到每月5萬港幣薪水就可以算作中產階級的。
中國同樣如此。如果僅僅根據收入的多少來判斷,許多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公務員們都可以算是中產階層,他們優越的社會地位和占用的資源有可能為他們帶來看不見的收入,甚至有些人還可能超越中產的標準,達到富豪級。因此可以看出,由收入來界定中產階層的做法并不科學。
另一種方法是根據支出狀況,也就是消費模式,從奢侈品在中國的消費情況來看,大致可以推斷出這樣一個群體:有一定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對品牌有所鑒別;經常性地消費奢侈品。更重要的是,他們應當有大體統一的對社會的看法和足夠有力的對經濟的支撐度,也就是說,中產者們如果作為一個獨立階層的話,更多是指一種思想狀態而不是經濟狀態,或者說,不僅僅是經濟狀態。他的地位、聲望、教養、職業、經濟收入、社會交往都是考量指標。
有多少富豪和中產階層人士正在如何消費并不是什么值得去探討的話題,奢侈品消費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深入地看,一個懂得節制和自我調控的社會才更適合面對這種奢侈迷惑。但更令人迷惑的是,似乎中國有了中產階層就有了進行奢侈消費的最佳理由,這個概念的偷換,也許是奢侈品制造商們最樂于見到的。
衡量中間階層的指標
■一定的知識資本及職業聲望:主要是指具有中等以上國民教育學歷水平,具有專業技術資格。
■職業的工作、勞動方式:從事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
■就業能力:擁有較高學歷,掌握并提供市場稀缺的職業專業技能,所從事的職業具有較高的市場回報。
■職業權力:對其管轄的工作對象擁有一定的調度權,對其上司及業務安排有一定的發言建議權。
■收入及財富水平。
■消費及生活方式:有能力支付中等水平的個人及家庭消費,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為滿足家庭成員豐富的文化精神需求提供必須的物質條件。
■對社會公共事務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296791.html
相關閱讀:李想:80后創業者的七要點
創業故事:蘇大“面膜姐”創業月入4萬
值得投資的創業項目
章光101趙章光:赤腳醫生創造財富傳奇(一)
蒙牛老板牛根生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