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手起家就是夢,創業比就業更講求出生
這是所有宣傳大學生創業的人都未曾提到一點,但是也是所有和創業投資相干的人都公認的事實。當然,這里的出身并不僅是說你的家庭門第背景。
在天使階段,投資人評判項目根本不看名目本身,這是幾乎所有創業者乃至很多非學生創業者的一個誤區。
因為在天使階段上,大多數的產品本身還沒有成型,一個技術出身的人和一個非技術出身的人在本相上可能差不了多少。如果創始人本身在其它方面靠譜,那么投資人會以為這個團隊在趕超一個技術靠譜但其它(比方溝通、推廣、謀劃)方面平平的創始人的時候,就差一個程序員。
而所有所謂「絕妙的點子」、「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意」、「我們有先發上風」這些個東西,都擋不住投資人一句「哦,那 BAT 抄你怎么辦?」
那么,在投資人眼里什么算是優良的團隊呢?
名人明星創業是特等,BAT 出奔的團隊乃一流,其它著名科技公司出走的是二流,海龜學生黨是三流。本科畢業沒工作教訓,沒實際技術的?呵呵,也就只能占個 90 后團隊有爆點了。
你說你有好技巧,人家有好人脈啊;你說你有好休會,人家有好渠道啊;你說你有種子用戶,騰訊分分鐘群發個廣告用戶超你多少百倍。
少說情理,多講故事:
兩個月前見過一個項目,五個 90 后的北京土人的大學生,學校還算是名校。拿來 BP 一看做的相稱富麗,可以說比我見過的絕大多數創業者的 BP 做的都美,但是吧……他們打算搞校園社交。
創始團隊五個人都沒有產品經驗,也沒有在任何團隊里學習或實習過。然后五個人給自己的定位都是產品經理,我幾乎驚呆了。聊得進程中隨意問了幾個問題,五個人就開始各說各的了:幾乎我每提出一個問題,他們就把自己的產品狀態變更了一下,但是大體上就是照著現有的各類社交產品拼拼湊湊,然后還感覺自己什么都試用過自卑感特別強。
等到聊完這個項目標時候,他們帶來的那份 PPT 已經不能用了,因為和我聊完之后他們產品已經從山寨一個啪啪變成了山寨一個人人+啪啪+機密+大巷+閑魚。
后來,切實沒方法,我就問:你們說的這么多天花亂墜的功效,打算誰開發?
他們這才面面相覷了一下之后對我說:「你看,我這不是打算來融資了么?」
我 TM 想曉得哪個 SB 程序員想進一個有 5 個 BOSS 自己還沒股權的公司,拿薪水。
好多人和我提到馬云,馬化騰,這不都是白手起家么?孩子,中國有14億人,出了1個馬化騰、1個李彥宏、1個馬云。要知道福利彩票一年都有上百個大獎得主啊!
二、沒能力就業的,也沒能力創業
這是一件特別不好挑明,而且說出來特殊傷情感的事兒。但是如果你要盤算創業,那我還是提前說了還是比你把三方撕了帶著馬云式的中國夢到處找投資人的時候被打臉更好一點。
其實對于大學生創業這件事,從大學生自己的角度斷定有一個特別簡略的尺度:立刻大四下半學期就要開學了,你手頭有沒有拿知名校和名企的 Offer?
如果有,并且很多,你可以嘗試下去創業。
如果沒有,還是老老實實去找工作吧。尤其是那些不僅沒有上門 Offer,口試還每每被拒的人,還是不要肖想自己創業能一夜暴富這種美事兒了。
道理再簡單不過了:連你自己都傾銷不出去,你還想騙誰玩兒?
恐怖的是,恰是越來越多的這種大學生抱著一股子「懷才不遇」的動機,迎著「最好的時期」,開端響應「李克強總理的號令」。
創業是一件特別錘煉人的事情,沒錯。創業者最主要的能力是履行力和學習能力,沒錯。但是這也不象征著你能繞過新手領導直接打 BOSS 好么親。
技術崗在騰訊面不外,你就能開發出比微信好的客戶端了?營銷崗在美團面不過,你就能地推的比美團好了?連投行的投資經理 Offer 都拿不到,那你拿著 BP 也騙不過投行的投資經理。
還是繼承講故事:
差不多去年夏天的時候見過一個打算抄匿名社交的學生團隊,上趕著上咱們這來求報道。當時試用了一下,客戶端做的像屎一樣,舉個例子:他們 Android 客戶真個下拉刷新是下拉之后出個按鈕點一下刷新。我當時認為這玩意兒報道不了,他們心高氣盛的說一定要報。沒措施推辭不開,我就只能如實黑了一篇,開發者跳出來說會改良我指出的這些問題。
仗著當時匿名社交那個火啊,又是學生+90 后團隊,做成那個樣子居然強行刷到了一筆種子輪融資。
而后呢?再也沒有然后啦,這個 App 最后一次更新是去年 7 月。
三、別認為學校就是世界,腳踏實地醒搬磚
還有好多大學生創業者的良好自我感到來自于大學時期的事業——這類人個別在大學時代是外向交際型的。要么是在當屆混的叱咤風波,要么是在大學時期開了個小交易、小自媒體在學校里有著一番影響力。
然后呢?然后拿著大學時期的運營數據包裝了一份難看的 BP 就出來找融資了。OK,管怎么說你在大學也是混出點低位的人,我就不說你能力不行了。
這類的故事我不講詳細案例了,因為真實 未審太多。
你們每個學校簡直都有這樣的人:大學的時候弄了個送零食的呀、賣米粉的啊,大學畢業了就揣摩著在大學鄰近盤家店,弄個微信賬號出來融資。
還有包含上一節那個匿名社交的團隊也是,他們當時來報道的時候聲稱的一大優勢就是運營能力強。我問你怎么運營能力強了?他說他們在自己的學校里推的特別好。
大學生自己在自己學校里做地推啊,也不是沒有難度,但是就和馬云在阿里強推交往差不多一個等級吧。
學生時代的產品不管是自媒體仍是電商還是 O2O,越是在自己的學校里受歡送,在外面推廣起來就越艱苦——因為在大學校園的這一畝三分地里,確定也必定不止一家自媒體、一家電商。假如你能 PK 掉其它本校團隊在學校的小圈子里懷才不遇,那么一定是由于你做了許多深度個性化跟本地強經營的工作。
而這些,并不會成為你的產品翻開校外途徑的敲門磚。
四、趁著年輕刷一把臉不好嘛?
良多 90 后、95 后實在素來不把勝利盈利或者上市當作是自己創業的目的,因而能夠不計較盈利的做出各種率性的產品讓風投們買買買。仿佛拿到某某創投、某某基金的投資自身就已經宣布了成功,然而用句名言往返應你們的做法就是:
還是持續說故事吧:
前段時光在聊項目的時候發明一個還不錯的項目,做的是某個垂直范疇培訓的 O2O,產品本身不錯,用戶數據也還可以,上線時間比擬短但是速度很快,總體是可以過會的項目。但是 BP 拿到桌案上敏捷就被幾個有經驗的創投經理給否了,差點和推項目的人撕逼。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這個項目的開創人是一位 90 后持續(失敗)創業者,他最早因為自己的一個項目而馳名與投資圈。自己的項目失敗了之后,開始混跡與于 90 后創業圈當職業經理人(是的,我都驚呆了)。幾乎到每一個團隊那都是裝出一副談笑自若的樣子,糊住團隊的其它成員然后拿一局部股權,再比手劃腳一番之后幫著團隊去融錢。
于是那小伙的名字已經寫進了很多機構和天使的黑名單里,凡是掛著這個名字的項目一律不看,甚至還請求自己投過的企業封殺這個人。我當時就覺得好慘啊,年事微微為了那么一點錢就葬送了大好的前途。
跳出這個故事來說,大多數早期天使也是投人不投項目的。強行刷臉,行,沒問題,大家也天然會記住你這張臉和曾經所做過的事情。
在所有積聚不成熟的時候把臉刷平,當前等你真正能做出牛筆貨色的時候,你本人的名字卻成了別人避之不迭的字眼,你感到這樣是對自己負責的立場么?
基礎上也差未幾了,總結一下:沒有才能的、沒有經驗的、沒有人脈的、家里沒有錢的,老誠實實工作。創業是一件厚積薄發的事件,年青還是要多學習,少看 36Kr,少看創業課,多學學實際的——寫代碼、做設計、畫線框圖,別老總想搞個大消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55878.html
相關閱讀:創業故事:蘇大“面膜姐”創業月入4萬
李想:80后創業者的七要點
蒙牛老板牛根生創業故事
章光101趙章光:赤腳醫生創造財富傳奇(一)
值得投資的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