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的勵志事跡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勵志人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趙家和教授一生奉獻,傳道授業,以篤定的信念“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他一生仁愛,情系教育,雖身患重疾,仍隱姓埋名、傾盡積蓄資助寒門學子;在生命彌留之際,又決定捐獻遺體,以供醫學研究,“求仁得仁,了無遺憾”。“蠟炬成灰光愈燦”是他的真實寫照,他的光芒照射了許多年輕學子,幫助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扎根發芽。

  死生亦大矣

  北京長青園公墓的一塊碑上刻著眾多遺體捐獻志愿者的名字,“趙家和”就是這些密密麻麻的名字當中的一個。

  2009年,當得知自己患有肺癌并伴隨脊椎和腦部的轉移的時候,他的心里就有了打算:將畢生積蓄拿出來?顚S,捐資助學而非治病。

  他一直清醒地注視著自己病情的變化,甚至為此開始在醫藥費上省錢。當時醫生給他開了一種英國進口的靶向藥,藥效很好,但是很貴,一片就要500塊錢,他不知從哪里得知印度有一種仿造的同類藥物只要50塊錢一片,就托人從印度帶了一些。結果,仿造藥卻造成他全身過敏。

  2019年,身體衰減、大不如前的趙家和找到了能夠放心接管他所有財產的委托人,好友兼同事陳章武,將1409萬元悉數托付。他希望陳章武能夠把自己的愿望即成立助學基金會做捐資助學的事業進行下去。

  于是,夙愿與生命的賽跑就此展開。

  基金會雖然在2019年2月獲得了批準,取名叫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陳章武先生任基金會理事長,但是材料并不齊備。協助理事長工作的基金會秘書長白瑞剛在五個月的奔波里不知來回跑了多少遍、說了多少好話、修改了多少遍報告。

  2019年7月,在拿到基金會正式具有免稅資格發票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變成了安慰:“趙老師的委托終于正式變成了基金會的財產。”

  拿到發票、刻好公章,已經躺在床上行動不便的趙家和教授淡然平靜。一個月前,他對前來探望的好友劉尚儉說:“我已經做了我認為最好的安排,求仁得仁,了無遺憾。”而至此,他的心愿才算真正得以圓滿。

  兩個星期后趙家和教授去世。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于2019年7月24日發出訃告:遵照趙家和教授生前遺愿,趙家和教授遺體捐獻用于醫學研究,不安排遺體告別儀式。

  “能夠看到基金會的成立是他最大的心愿。”趙家和的妻子吳嘉真在追思會上追緬自己的丈夫。

  豪氣崢嶸老不除

  從小出生、成長在清華園里的趙家和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他的父親是解放前清華大學法學院系主任,優渥的生活條件和家庭教育對天資聰穎的他來說仿佛如虎添翼。

  但是,在那個年代里,這些毫無疑問讓他背負著無比沉重的包袱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文化大革命中趙家和慘遭抄家、隔離審查,就連他的夫人吳嘉真也不知道他究竟因為什么原因,更不清楚嚴重程度又是幾何。

  實際上,他經常被斗或者陪斗,曾經挺著腫脹患肝病的大肚子在江西勞動改造時差一點就丟了性命。由于害怕妻子承受不了,他從來不說,一個人承擔著重大的壓力和苦難。

  外人看來,他對于生命依舊感恩,甚至可以說是知足常樂。

  作為最早搞金融的老前輩,趙家和住在清華照瀾院附近面積不大的的樓房里,騎著最原始的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每年冬天他只穿1美元買的化纖毛衣和80年代買的一條呢絨褲”。夫人吳嘉真追憶著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讓她永生難忘。

  去世后,家人一直保留著他房間的原樣,打開衣柜,8件領口和袖口已經磨得有點起毛的襯衣和4件西服就是趙家和教授的全部行頭。

  曾經為了在50多平米的房子里騰出一間做客廳,他的女兒趙蕾從小就只能打地鋪。而趙家和的兒子直到現在仍然只是清華大學普普通通的一位實驗員,而且是沒有正式編制的“臨時工”。

  而他所有的錢,舍不得自己用,也沒有留給子女,全部都捐了出來。“趙老師受到了這么多沖擊,但是仍然能對社會有這樣一份愛心。”陳章武無比感慨地說。

  文革結束后,趙家和被調入了清華大學科研處。當時世界銀行提供給清華大學第一批無息貸款,趙家和被委派到國外選購一批計算機和先進的儀器設備,來充實學校的科研和教學資源。

  談判的過程異常艱苦,他不厭其煩的和外商砍價,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挑出技術漏洞以降低對方博弈的籌碼,最終迫使急于將商品打入我國計算機和其他設備市場的外商以每種型號計算機幾乎一半的價格成交。

  為與世界接軌,1984年,在朱?基總理的推動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成立。接到任命的趙家和,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新的工作。對于經管學院的發展,他有著自己的看法:“經管學院學生的比例要占學校的1/15,金融將來會很有前途。”這些話,他反復強調,對學生說,對同事也說。而事實,最終也驗證了他的預言。

  那時的他講課吸引人是公認的。趙家和本身就有頗具磁性標準的男中音,再加上他從來都不照本宣科,學生也不用買書,一堂課最多發兩張印有圖形的講義,一堂生動的金融案例課就開始了。

  “無線電、計算機再到經濟金融,他始終站在學術潮流前沿。”陳章武說。

  但行好事

  1998年趙家和退休后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做客座教授,在一些學術機構講學,到一些著名公司兼職擔任顧問,那時才開始有了一些積蓄。

  “這錢給你拿去練手吧。”趙家和將這些錢交給剛剛投身金融投資管理行業的學生,在該學生精心的管理下,這筆錢成倍增值,這也是他日后所捐巨款的來源。

  趙家和常說自己是君子自安,雖居陋室,自諳芬芳。那時在美國的他就和好友劉尚儉談到了自己想要資助偏遠地區的學童的想法。

  直到有一天,他悄悄地對那位投資管理行業的學生說:“可以做點事兒了。”學生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對這筆錢早就有打算了。

  2001年趙家和跟好友劉尚儉說,他要返回北京。劉尚儉非常吃驚:“我說你在美國好好的,為什么突然有回家的念頭?”趙家和卻說:“信美然非吾土,田園將蕪胡不歸。”

  于是,他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

  趙家和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把自己的愿望付諸行動。為此,他找到了國家教育電視臺,希望其利用各地信息網絡推薦資助對象。

  2006年開始到2009年,默默無聞三年間,先后200來萬的個人款項,讓好幾百個孩子從中受益,可是新的問題卻出現了。

  資助金投入不少,但是由于資助的學生分散在全國各地,3年下來,始終無法形成系統持久的助學模式,資助效果無從考察,一度陷入了四處撒錢的盲目之中。

  經過實地考察,2009年新同方班應運而生,這是類似于“宏志班”的助學模式,其中一位出資人劉迅,深圳新同方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曾經是趙家和教授的學生,受老師的影響,有了自己的事業之后一直追隨著老師積極加入“愛心助學”的行動中。到2010年12月底,總共資助學生近1000人次,資助金額210余萬元。

  “我們也沒有多大的本事,熱鬧的地方,我們就不去了,就做一點雪中送炭的事吧,錦上添花的事情,我們就不做了。” 病榻上的趙家和想要成立助學基金會,秉承著趙家和的意愿,好友陳章武決定為了這個愿望去一趟西部較為貧困的省份甘肅。

  那次行程中,陳章武見到了許多孩子,天資聰穎但家境貧寒由于上不起高中,他們輟學后只好外出打工,從事最普通、報酬也最低的工作。他還見到了許多清華的校友,讓他欣慰的是這些校友們都十分支持這項事業。

  于是,趙家和找到了手中有限的這筆資金“雪中送炭”的對象:貧困地區、優秀高中、困難家庭的上進學生;他為基金會取名“興華”,意為鼓勵孩子們為振興中華而讀書。

  每年大約能資助1000個孩子,一個學校選100個孩子,基本平均分在三個年級,并在高中階段連續資助,一個孩子一年能獲得2000元,總共是200萬。

  為了這個基金會,趙家和將所有的積蓄全部投入,身患重病的他反復強調,在基金會的名稱和章程中一定不能出現自己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會擔任任何名譽或實質性的職務。

  “其實有募款官找過我,但介紹完基金會情況,再沒動靜了,因為我們無法為他們支付管理費,按照趙老師的想法,我們希望每一筆錢都能花到孩子們身上去。”基金會理事長陳章武說。

  基金會有一個專門的助學捐贈指南,還有定期的工作報告,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盡可能地降低運作成本,最大限度地確保捐贈善款都能送到家境貧困的學生手中,幫助家境貧困學生獲得平等學習的機會。

  一開始,陳章武就和所有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嚴肅說明,甚至對于受助的學校也是相同的口吻:“這里沒有全職人員,只有全部精力,所有人不在基金會拿一分錢。學校也不能向基金會要錢,這里沒有管理費,這項事業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共同的愛心事業。”

  為了這項共同的事業,理事長陳章武將基金會的用耗盡可能的一縮再縮:“條例規定是10%,而實際卻不到1%,這其中包括會計審計、來往郵件、其他損耗等。”

  漫漫未來路

  趙家和教授的愿望在他去世后被一一踐行著。

  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在其成立一年多以后,被甘肅省省屬社會組織評估為3A級組織并作先進情況發言,據說,這是甘肅省歷史上第一個歷時最短獲得3A級的非公募基金組織。

  基金會秘書長白瑞剛曾經說過這樣一番話:“如果基金會和企業老總讓我選一樣,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做基金會的秘書長,做這項助學育人的事業。”

  一年捐助20萬,曾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接受在職培訓的學生閆俊良,是陳章武教授的學生,他早年因為父親生病、家里貧困,沒念完高中就輟學了。在磚廠搬過磚,在油田修過供暖設備,后來創業成功辦起了企業。

  由于在甘肅隴東地區大山之中呆過六年,他知道甘肅隴東地區、慶陽地區的那些孩子們很苦:“自己當時沒錢念下去,現在有能力了,就來多多幫助這些孩子。”

  基于誠意,基金會為每個捐贈者準備了外形包裝相同,主體內容相似,對象不同的感謝信,每一封都經過精心準備。這是由于趙家和教授在生前曾表示,愛心不分大小,不分時間先后,不要做區別,所有都一樣。

  甘肅慶陽鎮原二中學生何麗瓊的父親,在一份請人代寫的感謝信中,是這樣來表達他對興華基金會發起人趙家和教授的感激:“趙老師教會了我們從簡單的事做起:節約、助人、不圖名、不圖利。我們和孩子都永遠不會忘記趙老師對我們的愛,我們的孩子將來長大后也要這樣去幫助別人。”

  這一句話,也是很多受資助孩子的心聲。受助者李天統曾說:“趙老師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幫助,還教會了我們如何感恩。今天我們是被資助者,明天我們會像趙老師那樣幫助有需要的人。”

  “這背后的故事有很多。”陳章武講到動情處顯得很激動。

  其實,幫老友實現這個心愿也早已變成了他自己的心愿,今年已經68歲的陳章武先生也并不是沒有擔心,借助部分清華校友和個人影響力的基金會在他做不動的時候會怎樣其實是個未知數。

  “捐助過程中有很多默默無聞的好人。雖然未來怎么辦還沒有完全想好,但我相信有共同理念的人群會壯大,并且這些年也在變得越來越好。”陳章武語氣篤定,充滿希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300985.html

相關閱讀:劉德華:給世界一個微笑
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史立榮
蓋茨: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這三件事
西安東盛集團郭家學的勵志奮斗故事
“八一勛章”候選人王剛的勵志故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